周末看到電視臺“壹周立波秀”節目中,周立波美女搭檔的“另類新聞聯播”:“據臭國路邊社報導,中國油品類企業增至三大家族,即中石油、中石化、中地溝油……”這種“脫口秀”式的戲說地溝油現象,初聞令人捧腹,細加思量又頗為心酸:向來被視為垃圾的地溝油何以大行其道,泛濫無忌?
細看地溝油
地溝油及其分類
地溝油可分為三類:一是狹義的地溝油,即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者將賓館、酒樓的泔水,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油;二是劣質豬肉、豬內臟、豬皮加工以及提煉后產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數超過規定后,再被重復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執法人員檢查時,使用食用油酸敗快速檢測試紙,對比所檢測油的過氧化值、酸價是否超標,一旦超標就能確定是問題油。
地溝油的五大流向
1 酒樓→收集者→酒樓、餐館(低價購買)→顧客餐桌;2 生產礦山選礦捕收劑(新技術);3 養殖場(牲畜的飼料);4 化工廠(生產化工產品);5 工廠和學校食堂。
地溝油對人體的危害
在煉制地溝油的過程中,動植物油經污染后發生酸敗、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產生對人體有重毒性的物質。而且,地溝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滌劑,經過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煉,根本無法除去細菌和有害化學成分。潲水油中含有黃曲霉素、苯并芘,這兩種毒素都是致癌物質,可以導致胃癌、腸癌、腎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癌腫。
粗說地溝油
當你清晨拿著幾根油條,當你點上一盆香噴噴的水煮魚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危險之中呢?這個危險,就來自臭名昭著的地溝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喪心病狂的“撈客”每天從那里撈取大量暗淡渾濁、略呈紅色、令人作嘔的膏狀物,僅僅經過一夜的過濾、加熱、沉淀、分離,就能讓這些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食用油”,最終通過低價銷售,重返人們的餐桌。這種被稱做“地溝油”的三無產品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
筆者在采訪中從一位在酒店工作的知情人那里了解到一些情況:“在我們酒店里,廢油的產生一般是由多次炸食品之后的二手油和洗鍋、洗碗碟排放掉的污水廢油形成。使用過的二手油都是存在一個桶里的,會有人出錢來收,沒存的排放到下水道,那些污油也有人來撈。我住處的附近也是一家酒店的后門,夜里好幾次看到帶著大桶的破舊三輪車,車上的人將連接酒店廚房的下水道井蓋搬開,用一只長勺從污水表面撈起浮油。”
很多酒店的污水脈絡早就已經被人摸得一清二楚了,現在被媒體曝光后有關部門查得緊,直接撈下水道污油的現象少了,但收購二手油現象仍普遍存在。筆者又問這些地溝油被收集起來后流到哪里去了?答案令人震驚:“當然是餐桌!現在收取地溝油的,不只是那些專門從事地溝油加工的作坊,還包括一些快餐店。因為地溝油加工方法簡單:放到大鍋中加熱,再加入某種化學原料,廢油中的殘渣和雜質就被分離出來沉淀在鍋底了。上層相對清澈的油肉眼看上去與普通油差別不大,但這些油的價格卻只是普通食用油的三分之一。”
小小地溝油成為治理難題,從根本上說,凸顯的是政府餐飲食品監管中存在的縫隙。根源恐怕在于輕視,與其他種種可以立竿見影地危害社會環境、生命安全和市場秩序的大問題相比,地溝油不過是餐館后廚角落里的一顆老鼠屎。但如果視而不見,有朝一日,它也可能變成損害社會腸道的那一點潰瘍。
強化監管刻不容緩
究竟誰該為地溝油產業的產生和泛濫負責?是私買泔水廢油、敢用再生地溝油的餐館?是聞著臭氣舀廢油的底層勞動者?還是地下油料作坊?因為他們見小利而忘大義,我們大可把他們視為貽害人民健康的“兇手”,并且檢討和推理出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缺失的根源和危害。
筆者認為,治理地溝油,關鍵是要堵疏結合、積極作為、真抓實干。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政策統一收購地溝油,建立地溝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生產體系,并促進生物柴油在城市公交運輸中廣泛應用。同時,對不法地溝油加工、銷售和使用者予以嚴懲,確保地溝油從老百姓的餐桌上消失。
連結:如何識別地溝油
一看:看透明度,純凈的植物油呈透明狀,而地溝油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混入了堿脂、蠟質、雜質等物,透明度會下降;看色澤,純凈的油為無色,而地溝油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油才會帶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雜質。
二聞:每種油都有各自獨特的氣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摩擦,發熱時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質量有問題,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溝油;若有礦物油的氣味更不能買。
三嘗:用筷子蘸一滴油,仔細品嘗其味道。口感帶酸味的油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則可能是地溝油。
四聽: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涂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并聽其響聲。燃燒正常無響聲的是合格產品;燃燒不正常且發出“吱吱”聲音的,水分超標,是不合格產品;燃燒時發出“劈叭”爆炸聲,表明油的含水量嚴重超標,而且有可能是摻假產品,絕對不能購買。
五問:問商家的進貨管道,必要時索要進貨發票或查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抽樣檢測報告。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