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朋友們講,現代很多家長包括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隔輩人”,普遍缺乏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有鑒于此,我決定對我上中學的孫女進行理財教育,趕緊補上理財這一課。
首先,我利用雙休日,帶孫女到住在農村的親戚家,讓她眼我年邁的妹妹一起參加勞動,從中體味勞動的艱辛。其次,我有意識地讓老家的親友們帶孫女出外“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中體味掙錢的不易。孫女跟一位遠房叔叔在一家飯店打工,叔叔炒菜,她給飯店掃地。孫女在飯店里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累得腰酸腿疼,才掙到10塊錢。看著孫女疲憊的樣子,我很心疼,但也很欣慰,因為孫女進門就跟我說:“奶奶,沒想到賺錢這么不容易,以后我可不能亂花錢了。”
光知道賺錢不易還不行,我還要讓孫女了解一些理財方面的知識。我買來一些相關的書籍,逐項給孫女介紹,何謂投資、投資的幾種方式、如何計算利息等。去超市買東西時,我也有意識地教孫女分清日用品、必需品和急需品的區別,讓孩子來選擇買或不買。
另外,每周末,我和老伴還給孫女出些特殊的理財考題:如果交給她2000元錢,看她如何選擇投資方式或渠道。每次孫女都算得很認真,她一次次地比較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投資風險與投資回報之間的關系,最終決定選擇哪一種最為有利可圖的投資方式。這種紙上談兵是對孫女理財技能的一種考驗和檢驗,孫女就是通過這種“務虛”的平臺,逐漸提高自己的理財技能。
為了讓孫女學會花錢,我每月給孫女100元零花錢,她每花1分錢,都要記在賬上。月末時,我還要讓孫女自己分析本月支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通過記賬、析賬的方式,不但使我和老伴及時地了解孫女的消費狀況,也使孫女養成了科學理財的好習慣。
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培養孫女的“實戰”技巧,我還經常帶孫女去銀行、證券機構存款、購買基金、股票和債券等。通過耳濡目染、親自“操練”,使孫女不但很快掌握了理財的相關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一定的理財投資技巧。今年春,我將我和老伴的工資取出來后,交給孫女去銀行存款。孫女聽說要把錢存上,當時就搖頭了:“奶奶,還是把這筆錢買些短期股票吧,那樣收益會高些。而且短期股票風險相對較小,我看比存活期存款劃算。”我和老伴一商量,孫女說得有根有襻的,看來她是胸有成竹了,就聽一次吧,看看效果如何。賺了,就算給孫女一次實戰的機會;賠了,就當替孫女交學費了。結果孫女用這筆錢購買了一些股票,半個月的工夫,就賺了四百多塊錢——她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詢股票信息,實行抄短戰略,見利就走,結果小賺了一把。
在別人眼里,400塊錢并不是啥天文數字,但對于孫女來說,卻是意義重大: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孫女打勝了一場戰役,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理財實力。
為了慶賀孫女“首戰告捷”,我和老伴特地到飯店擺了一桌,犒賞孫女,以示鼓勵。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我的教誨之下,孫女的理財意識和理財技能得到了雙提高。現在,孫女不但會花錢,而且還會掙錢——今年上半年,她光“指導”家人炒股就賺了四千多元錢,成了全家的“財政部長”。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