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55-01
在外語教學領域, 需求分析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ESP), 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需求分析術語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印度, 由Michael West提出(轉引自Howatt 1984:245), 當時他發現高中層次英語學習者的需求沒有被精確定位, 處于TENOR(Teaching English for No Ob-vious Reason)的狀態之后五十年, 需求分析理念幾乎沒有在相關文獻中出現, 直到七十年代才重新受到關注, 隨著著眼點從關注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到學習者學習需求的轉變, 需求分析開始被應用到通用英語教學領域, 成為外語課程設計不可或缺的步驟。
1 需求的定義以及分類
“需求在心理學上為人體生理所需的某種基本物質(食物等), 亦可是一些社會和個人的因素以及來自復雜學習的東西”(阿瑟·雷伯1985:529)。它常體現為一種“缺乏感”,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出來(朱智賢1989:808)。另外, 文獻顯示迄今為止,需求的確切概念尚未被確定,有關其分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學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對需求的分類也就不盡相同。 國內學者束定芳將需求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社會需求是社會對學生的期望,與學生的畢業分配緊密相連;個人需求包括學生的主觀需求和客觀需求。其中個人需求分析不僅符合人本主義教學法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而且符合我國因材施教的教育傳統。
國外學者Berwick, Brown, Hutchinson﹠water, Brindley分別界定了需求的分類Berwick(1989)把需求分為覺察需求和意識需求。前者為教育者以別人的學習經歷為依據而設立的需求,后者指學習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Brindley(1989)認為需求包括客觀需求和主觀需求, 學習者的“個人信息”(biographical data) 如年齡、性別、國籍、婚姻、教育背景、已修的語言課程、目前的外語水平、外語學習中的困難以及目前或打算從事的職業等屬于客觀需求, 而學習者語言學習的認知和情感需求如自信、態度和期望等歸納為主觀需求。另外,他認為需求還可分目標情景和學習需求或產品導向需求和過程導向需求, 目標情景/產品導向需求是學習者未來工作情景對學習者的要求, 學習需求/過程導向需求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待這種情景的態度。Hutchinson Water(1987:59)也贊同這種觀點, 認為需求可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 同時, 他還把目標需求細化為必學知識(necessities)、欠缺知識(lacks)和想學知識(wants)。學習需求則包括學習條件、學習者知識、學習者技能和策略及學習者動機等。
2 需求分析的定義
需求分析(Brown):系統地收集和分析主客觀需求信息,以用來確立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下滿足學生要求的課程目的, 這也是檢測課程目的是否有效的手段。這個定義包含三層意思:首先,需求分析是系統地收集主觀信息和客觀信息;其次,根據收集來的主、客觀信息來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課程目的;最后,在課程實施的進程中,要檢測課程目標是否有效也需要收集需求信息,根據收集的信息修改已有的課程目的,使之更為合理。
3 需求分析的過程
需求分析是一個系統的, 不斷收集有關學生需求和愛好信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闡釋, 然后根據信息有效的設計課程,目的是為了使課程滿足學生的需求,老師也因此能夠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學。 需求分析在課程設置中能夠起到連接老師與管理者,父母, 其他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作用。當需求分析被不斷用于教學過程中的時候, 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 同時能夠真正體會到一種學習主人翁的感受, 而非被迫淪為學習的機器。
3.1 收集信息的類型:收集關于學生目前和將來的信息。目前的信息大致包括:①學生的身份, 比如性別, 年齡等等;②學生的語言掌握水平,即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等;③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學生對目標語社會文化狀況了解程度以及對本民族與目標語文化的區別知道多少。④ 學生的興趣。⑤學生的學習偏好,他們希望老師使用什么樣的教法等。⑥學生的態度, 學生對自己是否擁有自信,對目標語以及目標語文化的態度如何。⑦學習者的目標和期望 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原因是什么?等, 教師并非需要一一涉及到上述所有信息類型,具體需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要根據課程類型,自己的信念等等一些因素來確定。
3.2 收集信息的時間:課前需求分析——課程開始之前通過收集信息, 并對其進行分析可幫助教師決定課程內容, 目標, 活動和材料的選擇.。 課前需求分析活動帶有診斷性質,能夠幫助教師明確學生具體的優勢和弱勢領域,從而了解需要在課堂中處理哪些需求。
初始階段需求分析——課程開始之后不的一段時間或者前幾個星期開始著手收集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同在課程開始之前收集的一樣或者不同。
課中需求分析——課中需求分析指得是需求分析貫穿于整個課程的過程。 它能幫助決定教師所教的內容,所用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等是否對學生有效。
3.3 收集信息的工具:Berwick把各種分析工具分為:歸納型和推理型。前者指案例分析、觀察、無結構式訪談等,這些工具可產生概括性的數據; 后者如結構式訪談、問卷調查、測試等, 可為課程設計提供多種形式的基礎數據。上述工具各有利弊, 如何科學地選擇和搭配使用需視不同的調查范圍、對象和目標而定。
參考文獻
[1] Kathleen, G. (2009). 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 A Guide for Teacher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rch Press.
[2] 陳冰冰. (2009). 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
[3] 趙梓岑. (2005). 需求分析與課程設置——基于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的嘗試性研究. 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