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76-01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并且對此進行了量化的規定。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可見,積累對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時成績的語文教學中,我從以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1 立足課內知識,豐富學生的積累
1.1 誦讀中豐富積累。新教材每冊書中都涉及到以語言美、風景美、人性美為典型的經典內容。這些內容都是編者為我們設計好的語言積累的最好素材。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學生在文本中欣賞美,感悟美,積累美,而有感情的誦讀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文章,有感情地熟讀并背誦,甚至默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將這些經典的語句爛熟于心,可為學生今后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找春天》這篇文章語言清新自然,充滿了美感。教學時,我先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播放春天萬物復蘇的視頻片段,再伴以舒緩的鋼琴曲,當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中后,伴著音樂,我緩緩地誦讀起課文,這樣的朗誦一下子激起敢學生朗讀的欲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合著音樂愉快的找起了春天。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幾個淘氣的孩子,又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個害羞的小姑娘,這樣入情入境的朗誦,學生似乎看到了春歸大地,萬物復蘇,祖國大地一派欣欣向榮的美景。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找春天的歡愉中。很快,同學們就將這篇美文收藏在自己的記憶中了。在后來有關描寫春天的作文中他們很自然地用到了“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小草探出了頭,以及躲身材藏藏,遮遮掩掩”等詞句。正所謂聚沙成塔,才能厚積江薄發。讀得多,背得多,應用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另外新教材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里都是涉及了一個小欄目,低段是“讀讀背背”,高段是“日積月累”,在這個欄目里設計到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經典的古詩詞以及對聯諺語歇后語等。這些更是學生言積累的好素材,教學時除了要求學生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求背誦,讓學生牢牢地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1.2 說話中運用積累。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機會,設計各種形式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說中積累語言,并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我在教《伯牙絕弦》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積累文本語言,讓學生想一想伯牙是一個很出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中就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有哪些景色呢?當學生說出一些景色后,出示詞語“皎皎明月”“蕭蕭竹葉”讓學生試著完成練習: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竹葉,鐘子期曰:“善哉,蕭蕭兮若竹葉!”讓學生記住了文中人物的語言。然后再給出下面這組詞語:滾滾波濤 綿綿春雨 徐徐清風 隆隆雷聲 裊裊炊煙 萋萋芳草,讓學生繼續做上面的填空練習,這樣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目的是將文本語言進行內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復述是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它需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課文的內容。與背誦相比,這是一種更高形態的積累語言的方法。如在學完《漁夫的故事》后,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我搜集了課文中的關鍵詞兇惡、魔鬼、殺、漁夫、智慧、狡猾、勝等,然后讓學生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以及積累下來的課文中的語言,使得復述課文各有特點。
積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形象地描述了語言由“積累”到“運用”這樣一種最高的境界。教學《松鼠》一課時,我就根據課文第一段設計了寫小動物的練習,學生借助文本語言,文思如泉涌,不多一會兒,一篇篇佳作誕生了,每個同學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寫得活靈活現,而且各具特色。
2 放眼課外閱讀,拓展知識積累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遞,知識時代的步伐不斷警示我們:單純的課內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教學實踐也證明,課外閱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舉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其積累和運用知識奠定基礎,而教師正是承載一個指導者的角色。
2.1 培養外閱讀積累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而又愉快地去學習,因此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我先投其所好,開始讓學生讀一些他們比較喜歡的、故事情節有趣的書,如楊紅櫻的《綠野仙蹤》《淘氣包馬小跳》讓孩子主動、積極投入到讀書中去。其次成立讀書小組,定時進行閱讀,把每天中午在學校吃飯的學生組織起來,給他們創設一種閱讀氛圍。
2.2 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老師向學生推薦書目,既向學生推薦與所學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學了《蟋蟀的住宅》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法布爾的《昆蟲記》;學了《媽媽的賬單》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以及與課文有關的四大名著等等,讓學生從小就能接觸到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同時也向學生推薦對他們有有益的圖書,如《少年百科全書》《魯賓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狼圖騰》《名人傳記》等。教師的推薦雖然只有一兩句話,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著導向的作用。
2.3 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所以,我在指導學生讀書時專門為學生設計了一份“讀書記錄卡”,這份讀書記錄卡包括好詞佳句積累、文章的主要內容、讀后感以及評價。這樣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但有讀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達到讀有所得。另外,我還在每周一、三、五的中午安排讀書門外漢時間,讓懲處在主交流這一周自己讀了什么書,積累了哪些精彩的語句,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候,還可以讀讀自己的讀后感。同時不進行了不定期的讀書小報評比、知識競賽、讀書筆記評比等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著名學者鄧拓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可見,積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學識、人格、品位等無一不與他的文化修養、文化品位、知識積淀有關,而這些都離不開平時和積累。學生的語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各種材料中積累,在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不斷積累、轉化中形成的。所以教師將課內、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再加上悉心的指導,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那么學生積累的語言知識一定會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