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17-01
摘要:如何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如何擁有此時此地的生命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大事。教育對于啟迪人生起著重要的地位。教育與人生本是密不可分的。從教育誕生之日起,就服務于人生。而今天的教育卻缺少了對人生的關注,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教育 人生 生命
當今的教育受到工具理性和功利主義的影響,更多追求知識和實用的技術,追求高升學率和高就業率,丟棄了教育的根本,即對人生、生命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很多學生對人生和生命充滿了迷茫。
1 人生教育的缺失
每個人到了一定年紀,都會追問自己是誰,追問自身的存在這個斯芬克斯之謎。蘇格拉底曾說:“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這是一個種自我認識的需求,其實也是一種成長。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問題。有時候,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來解惑,而對學生來說,教師就是幫助他們的解惑者。但現在的教育更多關注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解決學生心里對存在、人生以及生命的困惑。
談及人生的意義,不得不說說畢淑敏的故事了。作家畢淑敏在北大講座時曾被問及人生的意義。她的“人生本沒有意義”讓人詫異,但接下來的話又讓人陷入思索當中:“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會感到無名的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人生本沒有意義,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理論家和代表作家羅伯·格里耶曾說:“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誕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大抵也是如此,人生只是存在著,沒有意義。很多時候,我們都被“人生的意義”這簡單的五個字給騙了。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自己人生的意義,卻忽略了自己去創造人生的意義。
2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問題作為存在問題之一,為學生們所關注,卻在教育中被避而不談。畢淑敏被問及為什么要和大學生討論死亡問題時,她這樣說道:“因為人的生存就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過程。無論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奇異的幻想;無論人類怎樣通過神話,甚至現代的克隆技術去追求不死,人的生命終究有一個限度。當我們思索這個向著死亡的存在時,便會感到與生俱來的焦灼和恐懼。不論你是年輕還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由此可見死亡問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死亡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的死亡觀,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處理身邊的人的死亡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因此,教育應當多關注死亡問題這方面的教育,而不是當它是個禁忌話題。
在儒家文化中,當孔子被問及生死問題,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以為,這是對死亡的一種恐懼和逃避。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教育更是忽視了死亡教育這一環節。2008年我國發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是直迫我們體驗死亡在眼前的感覺,直迫我們直面生死問題,凸顯了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一切都說明了死亡教育是必須的。
畢淑敏告訴大學生,臺灣學者楊國樞1994年在大學首開死亡學課程,他想可能沒人來聽,所以貼出海報說有100人就開課,沒想到來了300人。楊國樞總結了人們越來越關注死亡的四點原因:一是人類永遠對死亡充滿了好奇;二是現代人的苦悶;三是現代社會壓力太大;四是許多人探索死亡是為了探索生命的意義。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在死亡課上,曾受過教育部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會和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并讓他們通過表演來體驗。而美國家長對孩子提出的有關死亡的問題并不逃避,他們會直截了當地回答孩子們。在英國,“死亡與悲哀”等學習項目被規定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死亡與喪失”也包括在健康教育標準中。他們建立了死亡教育機構,開設遠程教育課程來加強死亡教育。德國也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并且出版專門的教材來引導人們坦然面對死亡。在其他發達國家中也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來進行死亡教育。而在今年三月份日本民眾面對地震、核輻射災難時從容的態度和有序的狀況更是彰顯了日本死亡教育呈現的良好的效果。
3 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一文中,提到有一個小女孩說到,儒家的道德命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充滿主動態的九個字令她好生恐懼,覺得像她這樣生性弱小的人的生活希望被剝奪了。儒家文化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小我們就接受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沉重的道德觀念壓在瘦弱的肩膀上,自身力量的弱小與任務的艱巨難免讓小孩感到能力有限的無奈,產生無望之感。在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教我們享受生命,教會我們“在摯愛、忍耐和溫情中擁有我此時此地的生命”,教會我們生活在當下,而是讓我們去肩負尚未能肩負起的未來,這樣高的要求讓人挫敗。這其實也給教育敲了一個警鐘。如今,在培養學生個體存在感方面削弱,很少解釋學生對生命、人生的困惑,而更多地是灌輸一些理論知識。同時過多要求一些高遠的目標,導致學生信心喪失,致使他們忽略現在,忽略當下,目光集中于未來,但對未來的困惑又沒有得到解決。
這種教育會使孩子失去他們對未來的建構的信心。過早教育小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會讓他們認為生活在此刻,是為了獻身給“建設人間天堂的道德事業”等,反而讓孩子失去自己的夢想。我并非說不應當教育孩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是教育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應該讓學生明白自己,明白自己存在價值,讓學生生活得更好,享受熱愛生命,在這基礎上才是治國平天下。試想,倘若一個人都不懂得生活,又談什么治國平天下。
4 結語
生命和人生對每個人是何等的偶然,又是何等的珍貴。如何使自己有限的人生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輝,創造無限的意義,是值得每個人去實踐的,更需要每一個人用理性的態度去思索。作為教育者,真正的職責遠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領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諦,使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參考文獻
[1] 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馮友蘭. 覺解人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李珂. 論教育與幸福人生[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
[4] 王瑞穎.論教育與人生境界的提升[J].江西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