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60-02
摘要:英語學習一直是中國學生深感頭痛的一門學科。進入高中對英語的恐懼更是有增無減,如何使學生樂學英語?興趣是老師,方法是關鍵。
關鍵詞:高中英語 激趣授法 樂學會學
【Abstract】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subjects for Chinese students. They feel even more afraid of it in Senior Grade. How to make English learning a happy thing? The answer is:Have great interest and good methods.
【Key words】Senior English Interest methods Happy learning
綜觀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現狀,學生恐懼、厭學心態隨處可見。進入高中,面對大量的詞匯、語法及結構復雜的句子,學生更是束手無策以至興趣全無。怎么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呢?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與興趣息息相關。教師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推手。換言之,通過激趣引導,盡最大可能使學生“樂學”,進而達到“會學”。以下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1 以生為本,優化過程
英語教學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否保持與發展。怎樣保持學生的興趣呢?那就是常教常新使教學永遠鮮活。通過教學形式、內容和方法上的更新或變化,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使學生樂學愛學。缺失這個“興趣”,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是鏡中花,水中月。教學過程的優化,可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學得富有激情。
1.1 教學形式多樣化。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鋪墊,高潮和結尾。一個幽默的笑話,一個美麗的畫面,一首動聽的歌曲,一段激情的朗誦,一個有趣的游戲,一個小小的謎語等都是激起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不同地方的安排起不同的功效。在導入時運用可使學生進入亢奮狀態,穿插在學習過程中能掀起教學高潮,用在本課結束時可作為點精之作,首尾呼應。以我設計的高一三單元Powerful Music 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一課為例。開始我用一首英語歌曲營造氛圍,通過談論對這首歌的感受導入,運用到計時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快速搶答音樂名稱開始本課的音樂之旅,掀起教學的第一個高潮,緊接著我呈現八幅不同類型的圖片,讓學生根據所聽音樂來辨別,以聲像結合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后面的聽作鋪墊。這是設計的第二個高潮。而后轉入欣賞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正式進入聽力訓練。第三個高潮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第四個高潮出現在本課結束時,以朗誦關于Music的一首詩,升華主題而結束。通過這些教學的跌宕起伏,學生不斷得到刺激,其思維在緊張的課堂節奏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所學的知識自然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1.2 教學理念“生本化” 。新課改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觀,所以教學模式須不斷更新。從“灌輸”式教學走向“牧馬”式教學;教師從“講師”走向“導師”,從“演奏家”到“指揮家”,從“演員”到“觀眾”。有時根據課程內容,嘗試讓學生“篡篡位”,當當小老師,讓他們自己去組織課堂教學,自己評講習題,自己總結規律等。學生在自我展示中,體驗成功,產生成功的愉悅,促進求知的欲望,這樣使學生不再把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2 情景教學,“用”中習得
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是英語交際能力的習得過程。依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創設一些真實的語言情境,有助于學生在交際中掌握英語技能與知識。圖片、實物等輔助教具,手勢、動作、表情等體態語言,多媒體等現代技術使知識的呈現更直觀,更形象、更具趣味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既在情境中掌握課本知識,又在情境中理解、運用。在高一三單元Powerful Music 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運用了視頻、歌曲、游戲、討論、朗誦等手法,不斷切換教學場景,一環扣一環引著學生思考,習得。
語言學習,是學生自己體驗,感悟學會的而非教會的。我們不妨遷移情境,把英語的運用由課內拓展到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英語。通過看英語電影,學唱英語歌曲,自編對話表演,增加英語的輸入量。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機會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如:遇見老師時,鼓勵和老師用英語打招呼;盡量用所學的常用表達方式和同學相互問候、對話。大課間休息時,播放英語歌曲,英語視頻。遇見外賓時,試著與之交談,介紹本地的特色等。這樣生活融入教學,教學走進生活,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英語,在生活中運用英語,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應試英語真正成為應用英語。
3 合作探究,滲透方法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方式,力求將課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再是“文本課程”,而是“體驗課程”。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的疑點、難點設計問題,設計討論主題,激發學生挑戰的欲望,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如Unit4 Unforgettable films,Reading結束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Suppose you were a reporter from Chongqing TV Station, practice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your partner acting as Tom Hanks. 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學生自己收集信息,整合材料,了解了西方文化又在此情景之中獲得所需知識。面對一些疑難問題,我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概括。難點部分,運用集體智慧分組討論,共同解決。在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展示。這樣把學生引領到“我要學”的境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的活動中,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知識。我的任務就是在學生思維分岔處,思維堵塞時,適時點撥;在學生“動” 力不夠,“活” 力不足時,予以巧撥;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善意提醒;在歸納小結時,給予引導。引導之時將學法滲透其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策略。
4 師生互動,情感交融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要使學生有“情”教師必先進入角色,做好知識、情感的引路人。有人說:“教師”是“打火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智慧。課堂上老師的妙趣橫生,可增多師生,生生交流的話題,促成師生間的溝通。讓學生置身于多樣的信息環境中,能引發互動。每當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或有新的發現,就會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這時,不失時機的鼓勵,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和動力,能讓他們產生成功的愉悅感,保護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這時無須語言,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贊賞的表情都能打動學生,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因為教育是心靈的對話;英語教師需要激情,因為教師的激情感召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渴求之情,煥發學生的終身學習熱情;英語課堂需要激情,因為激情可以保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激情,使平靜的課堂泛起漣漪。有了師生的激情,老師耐心了,課堂幽默了,學生樂學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此互動起來,教師教的更輕松,學生學得更有動力,英語學習不再備受煎熬。
課堂因激情而精彩,學習因興趣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