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06-02
摘要:自1983年我國正式頒布貧困生相關資助政策以來,有關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一直備受關注,現行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雖然對緩解高校貧困生經濟壓力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結構單一、內容片面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構建和完善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促進高校貧困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本文擬對此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 資助體系 精神資助
作者簡介:陳凡峰(1985.10-),男,山東臨沂人,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后發表《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關系初探》、《實用主義對當代青年的雙重影響》等多篇論文。
自1983年以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高校收費改革不斷深入進行,黨和政府也因時因勢,不斷完善和調整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和形式。目前,我國已經針對高校貧困生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這些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貧困生經濟困難,為保證高校貧困學生安心學習、正常生活、健康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現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遠非盡善盡美,本文試在分析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幾點關于構建和完善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的對策建議。
1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問題分析
1.1 貧困生身份認定標準不一,偽貧困生層出不窮。貧困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隨著時間、空間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變化。”[1]正是由于貧困所具有的這種地域性、歷史性和動態性的特征,使得貧困生認定標準難以統一,現有的認定方式即生源地認定和高校自身認定都存在著諸多缺陷,使得高校中滋生出偽貧困生現象,部分同學在這種資助下養成了不勞而獲的卑劣思想。
1.2 資助方式重物質輕精神,缺乏人文關懷。現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主要是借助貧困生以外的力量對其進行物質資助,從而具有外在單一性和物質片面性”。[2]現行資助體系的制度設計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如何幫助受助者提升綜合素質、完善人格,從而脫離了貧困生個體對自身發展目標與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背離了資助的初衷。
1.3 資助對象被動受援,容易產生精神貧困。現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還存在著結構的單一性,這種結構上的單一性表現在資助對象權利與義務的嚴重不對等性。現行的資助體系絕大部分只是從外在給予貧困生物質資助,而其參與到資助過程中的行為僅限于“接受”,從另一個維度上來說,貧困生僅享受了資助行為的權利而并沒有盡義務的約束。
2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原因分析
2.1 概念的曲解和誤讀。究竟何為“貧困生”?“根據國家所頒布的貧困生量化標準和貧困生的認定程序,貧困生主要指因家庭經濟困難,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用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標準且無力繳納學費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日常生活沒有經濟保障的大學生。”[3]。在這個定義中,“貧困生”這個概念被囿限在了經濟層面,然而,經濟層面的窘迫必然延伸至貧困主體的其他諸如人際關際、心理調適等方面的問題和困境,筆者認為:正是由于對“貧困生”概念的誤讀,使得現有的資助體系呈現出了結構的單一性和物質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對“貧困生”這個概念進行重新審視和二次界定。
2.2 現行資助體系資助內容單一,忽視精神訴求。現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更為精確的定位應該是高校貧困生物質資助體系,因這它僅僅是為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物質援助,提供并保障貧困主體享有或繼續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卻忽視了資助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倫理本質,如對人的心理、尊嚴、情感、人格、素質的關注和教育,當然也就喪失了借機提升貧困生主體意識、人格與素質的可能。
2.3 資助方式的路徑選擇缺乏尊重。“許多資助活動的立足點主要依據社會發展需要來制定貧困生資助政策和設置資助活動,往往淡化了貧困生個體的情感、精神欲求而更多地注重于社會的政治目的和任務。”[4]在資助實踐過程中,有部分高校或捐助者把貧困生看作是施舍的對象,沒有顧及到貧困主體的心理感受、思想感情,反而常常流露出以救世主自居的心態,這容易使受助者產生心理自卑、敏感、脆弱等心理問題。
3 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如何構建與完善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3.1 心理資助。高校貧困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往往會導致窮困主體產生諸如內心孤僻、脆弱敏感、抑郁沮喪、焦慮憤懣等心理問題,因此,必須注重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輔導,一方面學校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心理輔導員,開通心理熱線,幫助貧困生答疑解惑。通過老師指導、一對一幫扶、心理咨詢服務等消解貧困主體心理上的陰影、減輕其心理負擔。
3.2 感恩教育。受助學生大多能夠自立自強,涌現出一批批先進模范,但不容否認的是,也出現少數受助學生存在感恩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對國家社會的資助視為天經地義,對學校提供的勤工崗位挑肥揀瘦,獲得資助后恣意揮霍等,久而久之形成懶惰、依賴的心理。學校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典型示范等方式教會貧困生識感恩、會感恩、用心去感恩。
3.3 誠信教育。當前我國社會失信懲罰機制和信用評估體系的不完善客觀上助長了部分學生失信行為。學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作用,幫助貧困學生了解誠信的社會價值及修養方法等知識,啟迪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建立個人誠信系統并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將學生誠信狀況納入到獎學金、助學金評比及推優入黨的考核體系中,形成制度約束。
3.4 勵志教育。高校貧困生所面臨的物質與精神的雙層壓力,教育者“除各方籌措經濟援助之外,進行勵志教育,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動機,培養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成功品質,激發內在潛能,才是有效辦法。”[5]高校可以通過在校內選拔一批“勵志學長”開展朋輩互助教育活動,“勵志學長”與高校貧困生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心理情感,這些都使得高校貧困生更容易接受。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邀請校外成功校友走進校園。此外,勵志主題演講、講座、勵志影片等也是易操作的有效載體。
3.5 素質拓展。由于高校貧困生主要來自偏遠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這些地區經濟落后,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很多貧困生的專業成績尚可,但課外素質實難與其他學生相比,高校可通過采取優惠措施,免費提供一些課程的培訓,如計算機講座、交際舞、禮儀裝束、基本球類運動、基本樂器學習等等,進一步增強貧困生自信心。
3.6 就業指導。學校就業部門可面向全校貧困生組織開展專題就業培訓,幫助貧困生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應聘技巧和方法,提高貧困生的就業能力,如有就業資源盡量優先推薦貧困生就業;就業后,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對已經就業的貧困生作跟蹤調查,注重提升和強化貧困生職業素質和自我完善的意識,最終實現就業脫貧。
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是高校規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減少校園矛盾,構建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如何突破現有局限,變“有限物質資助”為可持續“物質+精神資助”、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筆者將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作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6(4):20
[2] 陳志丹.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2):35
[3] 陳志丹.高校貧困生非經濟資助體系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2):34
[4] 薛深,劉慧婷.高校貧困生資助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重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13
[5] 姜微微.高校貧困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其勵志教育初探[J].教育長廊,2009,(5)(下旬刊):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