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57-01
摘要: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我們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背景 高中英語 教學策略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這些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語言的學習和進行跨文化交際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1 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豐富生活經歷、擴展視野;有利于促進對英語語言本身的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增強世界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靈活性和批判態度,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主要內容,而跨文化交際則是學英語的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還要培養學生應用的能力。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的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2 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文化因素: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語新教材(NSEFC)涉及的話題眾多,對文化內涵的覆蓋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為規范、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語言學習、興趣愛好、文體活動、名人傳記、名勝古跡等等。可以這么說,整套教材讓我們似乎置身于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英語國度里。因此,教師應結合課文,更新觀念,將文化教學列入教學目標,使文化教學有計劃、有階段、有層次地進行,適時地滲透文化意識,把課堂教學當作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大舞臺、主陣地,運用多種途徑,與教材同步,有系統地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講英語國家。以NSEFC Book 3的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中心話題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在接觸本單元前,教師可以先介紹該單元的文化背景,掃清學習新單元的文化障礙,然后鼓勵學生從網絡或其它資源預先搜索世界各地重要節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本單元中對節日種類、由來、作用以及慶祝方式的介紹,再加上適當的補充,讓學生不僅增進對中國的節日理解,而且對外國的一些節日也有所了解和感悟,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進而加強學生的跨國文化交際意識。
2.2 善于創設交際情景,滲透口語文化:在日常生活交際方面,英漢文化的差異很多。教師可以將每個單元話題中所隱含的“交際文化”顯性化。在真實的情景中,使學生切實地感受英語語言和文化,并針對學生在交際中出現的一些漢式英語、漢式表達習慣進行糾正,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意識。只有增加學生對“交際文化”的了解,才能使他們在跨文化交際時,掃清文化障礙,最終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尤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speaking”部分。
2.3 結合多媒體,豐富滲透途徑:多媒體教學已是日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形式,它以生動、具體、豐富的姿彩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指導學生通過聽英語廣播,觀看原版英語電影等形式,直觀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領會相關的文化知識,并提英語聽力水平。例如,在學完N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一文后,讓學生觀看《百萬英鎊》原版影片;在講解NSEFC Book 4 Unit 3 “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的練習2之前,讓學生觀看憨豆先生(Mr. Bean)的一些情景短劇。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英語學習,又能使他們更深刻地體味英語語言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2.4 指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體驗異國文化:《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英語閱讀量在七級時應達到:“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3萬詞以上。”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知識水平等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且語言地道、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英語讀物。例如,高中版的《21世紀報》(21st Century)和英漢對照的《簡愛》(Jane Eyre)、《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羊脂球》(Ball of Fat)等。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閱讀能力、擴大詞匯量,而且還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從而形成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教師應注重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以及滲透的方式和深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規約;同時拓寬文化導入渠道,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理解與實踐高中英語新課程——與高中英語教師的對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2]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必修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