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37-01
摘要:在課改理念和新課程標準的影響和要求下,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必然要走一條“有效、優效、高效”的道路,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工作,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堂導入環節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化學課堂 導入 策略
所謂課堂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有意識,有目的運用各種教學媒體,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課的一種教學行為,是課堂的起始環節。下面就根據我在使用高中新課程化學教材進行教學的一些體會和感受,談一談進行課堂導入環節設計的一些具體的策略。
1 直觀導入
直觀導入就是教師通過實物、圖片、圖表、模型或幻燈形式來導入新課,這一導入是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既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可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到電解池一課時,教師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機,“手機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迅工具,大家看我手里這款手機,銀白色的金屬機身,一看就很有質感,有一種典雅高貴的品質。那么大家可知道,這么有質感的機身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你將得到答案。”手機,現在的學生們幾乎人手一部,是學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學生并不了解手機的金屬外殼是通過電鍍制造出來。教師通過展示手機,簡單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激發同學思考,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電解池內容的學習。
展示模型導入課堂,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機化學教學時,是一個實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講到簡單有機物的結構特點,單純的語言解釋是很空洞的,也很難讓學生想象出有機物的空間結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可以借助于觀察實物球棍模型所呈現的三維空間結構。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觀,可以把有機物結構從平面的書本和投影片中生動地豎立在學生眼前。同時,也可以準備學生分組活動,進行拼接和組裝有機物的球棍模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帶領學生進入從三維角度觀察有機物的知識領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學習方法。
這種直觀導入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客觀存在的事物,提出新問題,從解決問題入手,自然地過渡到新課學習;同時,這種方法還有利于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許多課型中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2 實驗導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用科學實驗也是化學課堂導入的一種重要方法。所謂“實驗導入”就是指運用科學實驗導入新課,利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獲得課題意識,明確學習目的,動員必要的已有經驗和認識,進入探究與學習的狀態。探究式教學是現代教育的新方法,學生的各種能力是以探究思維能力為核心發展起來的。質疑、引趣、爭辯等是引發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應根據需要在探究教學活動中靈活掌握,恰當引導,以達到引發學生探究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必修1講到《氨和銨鹽》一節時,可以在新課前做一個“空瓶生白煙”的實驗。其實,就是事先收集好的一瓶HCl氣體和一瓶NH3氣體,打開兩瓶塞,立刻將裝有HCl的集氣瓶倒過來,緊扣在裝有NH3的集氣瓶上,口對口后,學生立刻觀察到瓶中出現了大量白煙的現象,不禁會想“白煙”到底是什么呢?急于弄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帶著這樣的問題再進入氨氣的學習,學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當然教師在后面講到氨氣和酸反應這條性質時,還要呼應一下開始做的“空瓶生白煙”實驗,使問題得到完滿的解決。
3 舊知識導入
“溫故而知新”。舊知識導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鞏固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為新的知識的講授作好鋪墊。通過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從已有的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學的知識,教授新課的效果也就更好了。例如,在學習氨氣的制備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回憶初中學過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總結出氣體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①化學反應原理;②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發生裝置,根據所制備氣體的性質選擇收集裝置;③驗證制得的氣體就是所要制取的氣體。接下來,我們就運用上面所總結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共同探討氨氣的實驗室制法,并讓同學畫出整套制備氨氣的實驗裝置。這樣不會使學生覺得新知識的出現很突兀,讓課堂有的放矢。教師可以在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知識或已有的經驗,新舊聯系,承上啟下,以舊引新,自然地導入新課。
4 利用熱門話題、新聞事件導入
在化學教學中,從一個驚異事件或現象開始教學,會使學生充滿探究的欲望。低碳經濟、能源危機、新材料、新科學等熱門話題既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關心的話題,以此作為導入可以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習關注社會時事、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例如,在講到《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一節時,我以介紹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有著“光纖之父”美稱的高錕博士在光纖研究方面的偉大成就導入課堂,諾貝爾獎是科學界一年的大事,而獲獎的又是一位華裔科學家,這種愛國情結自然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這節課的內容和高錕博士取得成就的領域又是如此接近,這就讓學生更加迫切想知道:能讓高錕博士獲得代表科學界至高無上榮譽——諾貝爾獎的“光纖”,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實際教學中,巧妙應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話題導入課堂,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導無定規。千姿百態的課堂導入使課堂教學變得引人入勝,課堂導入使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我們教師要導入有方:導其動腦,即引導學生思維、想象、聯想等;導其動口,即引導學生討論、訓練表達;導其動眼,即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導其動手,即引導學生實驗操作、觀察記錄、畫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能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也能在興趣中形成。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化學課堂才能稱之“有效、優效、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