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閱讀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誘導學生看課文,讀課文,就學生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進行適當的講解,并憑借一篇篇課文使學生獲得相應的語文知識,得到相應的技能訓練,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進行思想教育,塑造21世紀的有用人才,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筆者在參加教研活動中,聽了不少教師的公開課,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一些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年青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傳授字、詞、句、篇、語、修、邏等知識,而忽視了思想教育,這是有悖于語文教學原則的。語文學科是集思想性、文學性、工具性于一身的基礎科目。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大綱指出:“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意義。”初中語文課本中收入了不少有關愛國題材的作品,如《藤野先生》、《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后一次講演》等,還收編了不少有關思想情操的作品,如《儉以養德》、《談骨氣》等,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無產階級的情操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增進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對社會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的愛好和正確的審美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應抓住語文知識進行教學外,還必須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呢?筆者的體會是:
1 吃透語文課的特點,明確思想素質教育的滲透是語文課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知道,收入中學課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作品。俗話說:“文章不是無情物”。語言一經人們用來表情達意,就帶有強烈的思想傾向和感情色彩。古人云:“文以載道。”“文”指的就是文章的表現形式,“道”指的就是文章的思想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講“文”而不講“道”,還要通過對語言文字和表達方法的分析,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提高思想認識。如初中語文課選入魏巍的《我的教師》,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生活在教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文章詳略得當,條理分明,結構清楚,全面展現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也表現了學生對教師的愛。教師講授這些內容時,應聯系實際,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愛是無私的。如從蔡老師“打”學生一事,我們可以引出:“平時老師為什么對你們要求那么嚴格,批評那么嚴厲呢?”結合課文,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蔡老師“打”學生是假意的,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笑聲中看到,它體現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那么,平時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嚴厲批評,也是出于老師對學生的愛。通過這些問題的理解、回答,學生不但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不管文章的思想內容,單純地講解字詞句篇,把內容和形式分割開來的做法是不能把文章講清楚的,也是收不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使學生既學到語文知識,掌握運用語文的基本技能,又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教益。
2 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寓教于學
初中語文教學的對象大部分是14至17歲左右的青少年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可以說十分低,審美能力也不很強,他們的人生觀也沒有定型,可塑性是十分強的,對他們如果引導不當,就會容易走上邪路。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學科,擔負著重要的任務。當然,語文課中的思想素質教育不能像政治課那樣進行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分析,使他們受到熏陶、感染和教益。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既有歌頌祖國美麗山川的詩文,也有贊頌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篇章;既有闡明事理的政論文,也有介紹自然科學真諦的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在字詞語法,篇章結構上下功夫去作枯燥無味的分析,那么這樣的語文課是沒有生氣的。我們教師要抓住作品中美好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共鳴,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初中課本《狼》一課里有“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這兩句話,它的意思說“于是屠戶跑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刀,狼不敢走上前,瞪著眼看著屠戶”。這樣講是不是把意思講清楚了呢?沒有,還必須根據這兩句的意思作深入分析,即抓住屠戶敢于斗爭以及狼虛弱、兇惡、貪婪的本質來講,并聯系實際提出:“假如我們生活中遇到像狼這樣的壞人應怎樣對付呢?”讓學生思考,思考回答問題,使學生在學課文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這樣才能完全講清楚。
語文既是工具課,又是思想教育課。初中學生求知欲強,思想活躍,但不成熟。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他們進行語文知識傳授的同時,又要進行思想教育,提高他們識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培養21世紀有用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