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39-01
摘要:課程改革以后,我們在不斷地研究與思考:怎樣讓學生在音樂課中養成一種習慣,能積極地投入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地體驗,培養一種對音樂更持久的興趣,探索更多的音樂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音樂 活動課 實踐 設計
課程改革以后,我們在不斷地研究與思考:怎樣讓學生在音樂課中養成一種習慣,能積極地投入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地體驗,培養一種對音樂更持久的興趣,我們探索更多的音樂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法,使我們的音樂課不再是教師單純的音樂技能展示,要給學生一片天地,讓學生展示自己,要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一套好的教材應很好地啟發教師改變教學方法,設計很多音樂實踐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去感受與體驗;教材內容應與相關文化自然結合,讓學生在音樂課中身心受到美的熏陶,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奠定基礎。單純的音樂課已不能滿足那些對音樂活動課興趣濃厚的學生的需要,怎樣實施好音樂活動課程呢?
1 和諧、愉快、合作的氛圍構建有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
《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通過各種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力與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新課程理念要求師生平等,才能構建“互動式”教學課堂。這也就啟發我們,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合作者,只能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這樣才能構建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系,堅持下去,就可以挖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隨著學生不斷地的參與,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循環往復,學生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煉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活動課新課程理念要求師生平等,才能構建“互動式”教學課堂。這也就啟發我們,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合作者,只能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這樣才能構建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系,堅持下去,就可以挖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隨著學生不斷地的參與,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循環往復,學生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煉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為“主動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好勝心強是學生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保護好學生的好勝心,也就是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如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學生這一性格特點,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每次上音樂課,為了激勵學生上臺來表演唱,我準備了很多塑料花、小文具來鼓勵大膽的學生。效果很好,學生熱情高漲,一展歌喉。在我深深感到,音樂教學中樂理知識介紹是最乏味的,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預先設計,采用分組搶答奪紅旗的形式,效果并不比表演唱差,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得濃濃的。
2 源于學生生活,設計音樂實踐活動課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音樂教材依照《課程標準》,在諸多方面很好地體現了音樂課程改革新的精神與理念,與《課程標準》相吻合,建立起教材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突出體現了學生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然的關系;整套教材用一種整體的觀點全面依據學生的發展來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樂教材能很好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植根于音樂的土壤,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學生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興趣盎然,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教師也同樣,使用這樣的教材,不改變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是不行的。我們的教師也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地改變與進步。他們與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關系,將授課的過程視為人際互動的過程。在課堂上師生積極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他們設計的音樂實踐活動中,真正地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學生非常喜歡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的小音樂劇或歌表演,學生們會爭先恐后地要求表演。他們變得大方起來,變得愿意與人交往,變得更加自信。雖然最初有的同學表演會稚嫩些、缺乏美感,但是,學生在這種音樂活動的積累中,變得越來越好,變得有架有勢。還有的學生喜歡將自己制作的各種打擊樂器拿到課堂上參加演奏。教材中這種活動設計很多,幾乎每個單元都有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去做一做、演一演、敲一敲。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與研究,在教學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多設計受學生歡迎的音樂實踐活動課,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更多音樂實踐活動課
新教標還有一個特點是“創造性”,給教師和學生很大的創造空間。在呈現方式上,教科書只提供了適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內容和活動設計,附以啟發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圖,給學生和教師留出足夠的自由表達和靈活發揮的空間,教師可以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創設新的教學環境和思維空間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師還可以因時、因地制宜,結合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挖掘教材,以充實教學容量,擴大學生視野。
音樂欣賞課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傳統課型。以往多數教師就是放放音樂、聽聽磁帶、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學生往往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法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僅僅是聽聽而已,很快就一無所得了。于是我嘗試著將音樂與各種文化形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探究音樂中的人文內涵。音樂欣賞課,我力爭給學生提供多樣、形式各異的教學輔助材料,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明白音樂的創作過程,體會音樂創作的艱辛。在音樂演唱中,滲入個人的情感體驗。這樣,音樂欣賞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聽覺,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緒,正確的引導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
音樂活動課實施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它要求音樂教師在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創新,以音樂為本,不斷推陳出新,克服過去音樂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徘徊不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 創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最具生命力的教育。作為音樂教師,應是創新型的教師,只有充分挖掘音樂教育中的創新因素,讓音樂教學活動充滿生命活力,使每堂音樂課都充滿創新靈氣,才是從根本上實施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切實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