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07-01
摘要: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基本教學理念,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使學生有自由表達、質疑、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文就探究式學習應用于化學教學中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化學 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基本教學理念,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使學生有自由表達、質疑、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據一定的事實提出問題-進行科學假設或預測-設計方案驗證假設-拓發展與應用。那么,怎樣把探究式學習應用于化學教學中呢?下面略談筆者的觀點和做法。
1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提出問題,既是探究的基礎,又是探究過程的核心。將課本知識、技能等創設成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的主要工作。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探究式學習強調以化學實驗為基礎,這就要求在創設問題情景、提出問題時應該把化學實驗作為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因此,我們可以實驗為突破口,針對學生思路不開闊、認知加工層次較低的弱點,引導學生多問、多思、多比較、多設計,使其打破傳統觀念,消除思維,逐步實現創新學習。例如,在探索氫氣的制取裝置時,創設如下問題情景:
(1)鋅與酸的反應可在哪些儀器中進行?(這樣一步步設問推進,完成實驗室制取氫氣簡易裝置裝配。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出如下問題。)
(2)如果酸不夠了,只能將膠塞拔掉,從試管口添加酸,在反應時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設計一種裝置,不需要拔掉膠塞也能隨時加酸呢?
(3)長頸漏斗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加酸,但它能否使反應隨時停止呢?有什么辦法能使反應隨時停止?
(4)用什么方法可以將鋅與酸分開呢?
(5)鋅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反應呢?怎樣才能控制?
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既熟悉了制取氫氣的簡易裝置,也逐步摸清了啟普發生器的原理。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提出新看法、新途徑,考慮問題更加全面,對知識的應用日趨靈活,創新意識得到激發,創新思維能力也在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鍛煉。
再如: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比較抽象,是學生的難點,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的實驗時,教師實現讓學生仔細觀察整個實驗過程,然后提出問題:你認為是哪種物質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呢?對于這一問題,應該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考慮,形成盡可能多的、新的、獨特的設想、思路和方法。在此過程中,盡量由學生通過觀察回答,給學生的思考留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內容,發現問題,培養其發散思維的能力和獨立探索問題的習慣。但也有注意,運用情景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難。
2 自學探究,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這時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實驗事實,對出現現象的原因大膽地進行想象和推測,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再讓學生自學課本有關內容,結合觀察到的現象去發現實驗證明的問題以及隱含的知識,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挖掘實驗中包含的知識點。如:上述實驗中,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為紅色的原因,學生提出如下假設: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為紅色。
(2)水使紫色石蕊變為紅色。
(3)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產物使紫色石蕊變為紅色。
這樣的猜想,對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究,教師啟發學生的探索思路,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并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次指導,展開討論和交流。
3 討論釋疑,確認新知
學生通過自學后究竟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有哪些問題,教師不得而知,此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言,盡可能多的發言,互相補充,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概括完全。但對有些問題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這時就需要師生共同探討,以確認對某個知識點的正確與錯誤,從而避免學生知識上的漏洞。
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索,教師的引導,設計了以下幾個實驗來驗證上面的假設。(Ⅰ)向干燥的紙花(用經石蕊試液浸透的濾紙晾干后制成)噴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紙花噴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紙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將干燥的紙花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獨立的,為(Ⅳ)作鋪墊,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通過分組實驗,小組討論,獲得共識:①石蕊遇酸變成紅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③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
在過程中,學生的回答有的淺顯,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樣,教師都應鼓勵、引導,及時發現閃光點,切不可諷刺、挖苦、譏笑,只有這樣,探究式學習才能達到目的。
4 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問題解決之后,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概括,同時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義:(Ⅰ)將新知識和原有的理解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提煉出概括性的知識,防止知識變成惰性的,過于受情景限制;(Ⅱ)理解如何應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決問題。對于知識的引申,教師可以提出一兩個綜合性或探索性的問題,要求學生設計方案。既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創新習慣和創新能力,若時間不夠,當堂解決不了,可以留在課下讓學生思考。如:學生明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后,出示討論性問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若反應物之一是濃鹽酸,把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如果要避免此現象的發生,可采取什么措施?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展了思維。
總之,探究式學習強調參與和過程,強調平等與合作,鼓勵學生創新。探究式學習在觀念上的平等、開放、民主,在過程中的自主、體驗、個性,在形式上的生動、多樣、有趣,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教學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為創新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化學天地中自由翱翔,真正改變了學生在學習時的被動局面,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