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44-01
寫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精粹。所謂寫意,若單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寫意之“意”,體現了人類對客體世界的審美認識;而寫意之“寫”,則是人類表現對客體世界的審美認識的方法。這樣看來,“寫意”這個美學范疇,已經是一個既凝注了世界觀又涵括了方法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范疇了。
其實,寫意并非僅為中國繪畫所獨有的美學特征。若從廣義上來理解,“寫意”作為一個美學范疇至少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客體的“意”(或稱“神”)的傳達;二是藝術語言具有揮灑自如的疏率特征。這兩層含義應該是人類美術創作領域普遍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中,“寫意”,有著更為獨到的內涵,那就是“以書入畫”“書畫同源”。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的密切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正是這種特點使得中國繪畫傲立于世界藝林,而獨具千秋。張彥遠曾提出“書畫異名而同體”“同源而異流”之說。中西繪畫中的“寫意”內涵最明顯的差異就在于此。宋代趙希鵠說過,“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善書,書畫其實一事耳。”元代趙孟頫將繪畫用筆與書法運筆的“永”字八法相提并論,指出書畫同法的道理。元代柯九思總結出畫竹、枝、葉、木石等分別用篆、草、撇筆、折釵股、屋漏痕等書法筆法去表現。明代董其昌有云:“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
在中國畫論中,論述書與畫之間的密切關系的文章多得不勝枚舉。可見,書法的運筆結體,為中國繪畫不可或缺的準備功夫。在墨與紙的黑白映襯中,在筆墨的剛與柔、濃與淡、干與濕、枯與潤、濁與清、拙與巧、方與圓、疾與徐、輕與重等多樣性藝術語言的參差變換中,中國畫的語言形式在諸多矛盾對立著的因素的豐富變幻中,實現了其審美的至高之境。在此基礎上,加之中國畫獨特的筆、墨、紙、色等繪畫媒材特點所形成的筆墨氣韻、水墨韻味等形式表現的特殊效果,使得中國畫的用筆與用墨表現方法緊密結合、密不可分。中國畫的獨特筆墨語言成為中國畫的首要語言特征。早在宋代,韓拙即在《山水純全集》中有云:“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以筆墨而成。”歷朝歷代的畫家也總結出了諸多的用墨方法,直至現代黃賓虹在墨法上的革命性創新在中國畫歷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在歷史的不斷延展中,獨具特色的“以書入畫”的中國畫筆墨表現形式逐漸成為中國寫意繪畫藝術的獨有魅力,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國畫的民族性特色的重要核心元素。
寫意的觀念在繪畫理論上的總結歸納,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家、理論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繪畫的創作追求進行品評論述。主要有顧愷之的《論畫》、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等等。他們都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結合繪畫的具體實踐,對儒、道、玄、釋的思想在繪畫中的運用升華加以闡述。顧愷之提出了“傳神寫照”, 宗炳提出“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的創作構思方法。而其中以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的“六法”,對中國畫以后的品評標準定了基調,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在繪畫藝術中運用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后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