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35-01
摘要: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及相關性較強的學科。新的初中數學大綱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 創新
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于這一新數學教學理念,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或創新我們的數學教學方法。
1 “探究-主體參與型”教學方法
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學模式。其指導思想在于: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又是創造與發展的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首先,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教學一開始,教師要創設數學發現活動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提出開放性問題。問題是思考的起點,但作為教學開始環節,不要把問題設計成一問一答式,而是圍繞教材待解決的問題而提出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激發探索新的問題。其目標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該作什么?
其次,觀察情境,形成問題猜想。讓學生針對教師或本人提出的問題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制作、游戲、實踐操作等。通過類比、實驗、觀察、聯想、歸納、化歸等方法,形成更數學化、更抽象的問題,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再次,調動發散思維,研究問題。如今的初中數學題目大都是比較靈活的,有著多種解題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在把握問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發散思維能力,深入研究問題,多提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發散性地解決問題。
最后,觸類旁通,靈活應用。一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解決其它問題的開始。學生從問題中得出的不僅是結果,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觸類旁通,靈活應用平時積累的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同一問題,以單一思維方式解決多個不同問題。
2 “交流-互動型”教學方法
單元、綜合復習、習題課和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可采用這種模式:即呈現問題——引導回憶——課堂辯論——歸納總結——靈活應用。此模式以教學內容為媒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今年,觀摩了我校的一堂“整式的加減中的同類項”數學實驗課,授課老師就較好地實施了這一模式,他采用了如下方式進行設計:在上課時先拿出幾小袋硬幣,要同學們數一下各有多少錢,結果出現:
學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中拿出來,邊拿邊加數:5角,1.5元,2元…(三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2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的拿出來,把5角的2個,2個的拿出來…(二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一分二十秒后報出共8.3元)老師設問,哪一位同學數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錯?為什么?
學生異口同聲說出“學生3既快又準,因為采用了分類計數”。
至此,教師點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那就是——同類項。”
3 “辨析-應用型”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可采用這種方式:問題實例——分組研究——探索分析——歸納結論。但須注意,實例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舉個例子,如新教材(打折銷售)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由電腦顯示服裝店海報,教師提出問題:
①你知道打6折是什么意思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標價,售價的概念)(售價=標價×打折率)。
②這家服裝店老板將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樓價”嗎?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③假如老板將一件衣服的成本價提高80%后標價,又以6折出售,若出售價為216元,老板是虧了還是賺了?(設成本價為X元,列方程:(1+80%)60%X=216,得X=200,結論是賺了16元,進而導出利潤、利潤率的概念)。
④如果將上例中“若出售價為216元”改為“結果仍獲利16元”,你能求出這件衣服的成本價嗎?你還有其他的改編方案嗎?
⑤假如你是一名老板,你將如何提高你的投資利潤?假如你是一名顧客,你又最關心什么?在當今促銷熱中,面對抽獎,打折,大削價,你有何感想?
⑥請你結合自己生活體驗,用數學語言構建生活中打折銷售的有關實際問題,與同伴交流。
⑦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交流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個結論作出積極的評價,因為對其恰如其分的肯定,能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并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要極力鼓勵學生提問題,并真誠熱情、負責地對待學生所提的每個問題,針對學生的實際,采用適當的方法及時給予答復,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上進的熱情。
4 運用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我們能按照數學知識間的相互關系,把相應的課本、練習、習題、解答以及相關的學習資源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這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外自學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上課時完全按照課件既定程序進行,只需按動鼠標,課件便按順序播放,無法根據學生的反應來調整教學過程,這樣使得整個教學囿于固定的一個框框中,缺乏活力和靈活性,學生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因此,我認為運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應善于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突破難點。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其它科目相比較抽象,所以某些內容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掌握,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例如,我們利用計算機可以完成平移交換、旋轉變換、對稱變換,實現在運動變化中研究數學規律。
其次,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技術收集資料解決數學問題。新課程又要求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提出課題,積極地思考所面臨的課題,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夠解決一些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有選擇地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利用網絡技術收集資料獲取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