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45-01
中國繪畫的傳統淵源流長,歷數千年而不變,蔚為中外畫史之奇觀。從中國繪畫已形成的獨特審美符號中,領略到中國繪畫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繪畫的研究中,一些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從中國的經典哲學里,找到了繪畫美學的起點,看出了中國繪畫所包容的文化特征和哲學深度。
老子哲學中所具有的某些樸素辨證法思想,如“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即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萬物交感運動的觀念,都曾滲透在中國繪畫的表現技巧中,并被廣泛的應用。下筆運作時,提出“存心要恭。落筆要松”;在處理客觀物象與主觀理性關系方面,強調“似與不似之間”;在畫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備賓主 、開合、聚散、疏密……等關系;在筆墨技巧上應體現運筆的輕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濃淡枯潤等等。
在老莊那里,充滿了對天地之美的熱情贊頌和對與天地之美相牟的獨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傾心向往。在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中國傳統繪 畫追 求天地之大美,著力表現 天地萬物的生機 活力,表現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調 。因此中國傳統繪 畫注重體現生命、生機,追求氣韻生動。“氣韻生動”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范疇,對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繪畫從南齊謝赫的“隨類賦彩”到劉浩提出的“水暈墨章”,很明顯是一個 由重視色彩表現到重視水墨表現的繪畫觀念轉變,這就是陰與陽的哲學思維主導下的特殊色彩意識。
中國繪畫中的儒學因素,尤其是孔子儒學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是循著一條這樣的原則的:提倡推己及人的方式對憂患有自覺 的認識和敏感的體驗,但不渲染,不夸張,不憤激,而保持達觀、平和的態度和勇于犧牲的現身精神,這里面閃耀著人文理想的光輝 。作為一種傳統,它對憂患意識的偏愛和對敦厚之風的執著,把藝術表現意識導向了沉郁、豁達、寧靜、超脫的內在境界……因此,在中國繪畫的表現中,有時既強調變化,也注重和諧,繪畫語言雖有起伏,但不張狂,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打動力,但格調平和,合乎法度,顯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繪畫表現中的具體體現。
中中國繪畫與書法都以中國文化為生長背景,書法是以有限表現無限的“寫意”的美學思想為指導的藝術,其審美價值不是對具體字形 的刻意的描摹和再現,而是對其改造過了的概括的形 象,是一種表情達意和象征的藝術,這一點對中國繪畫影響至深,由于書法藝術在歷史上成熟較早,南北朝時期即已五體俱備、法度完善,書家輩出,而繪畫則晚于書法而成熟。很明顯書法藝術豐富的表現技巧和原則,必然會滲透到繪畫中去,而成為中國繪畫藝術成熟的重要營養。“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八筆為例,講書法用筆法則,即側、勒、努、磔 、策、掠、啄、超八法。歷代畫家也無不注重以“書”入畫。中國繪畫能如此地消化這些養料,主要取決于書畫相同的材料工具媒介和近似的點、線構成元素上。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繪畫濃縮了中國文化的許多特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說:整個中國文化的燦爛歷史都與繪畫藝術息息相關。不了解中國繪畫,就不可能真正領略中國文化的悠久和輝煌。
參考文獻
[1]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3] 傅抱石.美術文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