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1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這在推動城鄉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同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夫妻離開家鄉,擁到打工族行列。大多數打工族將自己子女留在了家鄉,由家中的老人或親戚代養,由此,在農村就形成了一個龐大而特有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我曾經所讀的學校是一所比較偏遠的農村山區學校,這種現象尤其突出,本期開學之時,我對兩個初一年級新生班的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在152名兒童中,有116名兒童的父親或者母親至少一人不在家,占76.3%;其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77人,占兩個班學生總人數的50.7%,本校其他班級的狀況大多與此相差無幾。這些“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養,有少數的甚至是由叔叔嬸嬸或者其他親戚代養。由于父母的無暇顧及、監護人的監管不力、社會不良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留守兒童”問題頗多,溝通困難,使得學校教育顯得力不從心,教育效果明顯下降;學生在人格、道德、紀律、自信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導致當前農村基礎教育難度加大,已經成為了當前影響學校教育和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與解決。
1 “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表現
1.1 人格發展欠健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出現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的矯正和引導,得不到更多的家庭溫暖與關愛,以及由于隔代教育中存在的代溝問題,使得他們出現問題時很多時候無法得到適當的交流與釋放。致使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過敏、無安全感等問題。有的學生從不與同學、老師、監護人談心,在受到別人欺負后,或者“無所謂”,或者“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報復”等等。
1.2 學習成績欠佳。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上進心不強,上課時心不在焉,作業應付了事。很多學生對學習好壞“無所謂”、自暴自棄,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混日子的學生不少。據調查,在“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非常的少見,而“留守兒童”的數量卻非常的龐大,導致了近年來不少的農村學校教學成績嚴重下滑,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的教育目標的實現有著很大的消極作用。
1.3 道德凸現危機。“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而祖輩們往往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通常是在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得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導得比較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輩親戚和鄰居對寄養在自家的“留守兒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就行了,對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習慣的養成很少關注。導致了學生是非觀念不強,榮辱觀念喪失,紀律觀念缺乏,道德觀念模糊。
1.4 違規違紀現象嚴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監管與引導,特別是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留守兒童”極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和沖動性,有的還流入到社會不良群體之中,成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學校,“留守兒童”越多,違規違紀現象越嚴重,班級越難管理,已經成為當今農村學校教育的一個共同的特點,也是學校和教師感到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1.5 輟學、失學問題嚴重。調研發現,打工者中有很多對子女的期待過低,很多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將來不會有什么大出息,這種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使孩子缺乏自我約束,“留守兒童”將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不求上進,不思進取,逃學、輟學現象十分嚴重。外出務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對子女接受教育產生影響,外出務工使得家庭經濟相對比較寬裕,從而增加了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縱容了學生的享樂思想、攀比心理。有些外出務工者在長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如有的父母認為“上不了學,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也一樣。這種思想潛移默化,極大的助長了一些學習本身就比較困難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1.6 情感饑渴,心理壓力大。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在生活中不能直接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愛,本應是歡蹦亂跳、天真爛漫的年齡,看上去卻有著與年齡不太相稱的穩重、成熟。遠離父母的孩子們,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留守兒童”對傾訴的渴望難以得到滿足,極易在心理和現實之間形成落差,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響。導致個別“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厭世嫉俗的心理。
2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思考
社會和經濟的向前發展,社會人員的廣泛流動,使農村千千萬萬的“留守兒童”無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解決。
2.1 政府要設法為農民工創造更多的當地就業機會。如果能夠在當地增加農民工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就近務工,做到“掙錢養家”和“子女教育”兩不誤,將有效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使更多的兒童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創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家庭溫暖,接受更多的家庭教育,讓家庭教育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最大合力,使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達到最優化,將極大的推動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使學生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發展。
2.2 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建立師生面對面交流制度,建立定期家訪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生活技能培訓,提高“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學校應在管理機制上督促監護人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況,引導和激活社會教育力量,預防“留守兒童”道德滑坡;適當開設心理輔導和心理教育課程,充分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室、興趣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安排親情接觸,掃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陰霾。
2.3 教師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關愛“留守兒童”。 對“留守兒童”,老師要隨時洞察學生心理變化,通過家訪、座談、結對幫扶等辦法,給這些學生以更多關愛;與外出打工家長及代管人經常保持聯系,建立學生成長檔案,了解學生成長過程及其變化情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注意他們情緒的變化,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思想上的困惑,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多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導。
2.4 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學校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家庭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住宿便利,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可以建立課后活動中心,心理輔導中心,學校和教師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家訪,更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引導和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2.5 為“留守兒童”尋找精神慰藉。在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缺乏的情感世界。對于經濟上比較困難的“留守兒童”,除在生活、學習、經濟上進行幫扶外,重點還要幫助他們重新樹立生活、學習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讓他們樹立勇敢面對困難生活、艱苦學習的信心。樹立努力學習,今后改變生活的決心,變生活困難為努力學習的動力。
2.6 教育平等,解除“異地讀書”門檻。讓“留守兒童”能和城里的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學習,同在一個教室里面學習,共同享受現代教育。一方面,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教育資源,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尤其是在制度和政策上,對雙親進城務工的“留守兒童”提供專門的支持和幫助。社會教育方面,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宣傳,開展以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和監護人的道德素養為目標,依托家庭、社區、家長學校等教育陣地,讓“留守兒童”和監護人自主參與、親子互動、共同提高為特征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主題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2.7 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適時對“留守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進行適當的教育培訓,提高監護人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能力,讓他們既能了解學生的生活需要,更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加強溝通了解,讓他們真正的擔當起家長的角色,履行好監護人的責任,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支起一片藍天,使“留守兒童”也能夠得到健康、愉快的成長。
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同關注,才能還“留守兒童”一片藍天,讓他們的明天變得更加燦爛美麗,讓他們也能夠幸福健康地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