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38-01
摘要:“活動單導學”是指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記錄學生過程與結果,分析得出結論并自我反饋的“菜單”化設計。體育課采用“活動單”教學具有很多優點,讓學生在“活動單”的引領下去探究、去有目的有方向地鍛煉,讓體育課也具有實效性。在體育課堂的各個環節貫串“有目的的活動”的思想、貫串期待的心理,體育課,讓學生想到的不再是只是無聊地在那兒隨便玩玩而已。
關鍵詞:“活動單” 激發 高效
“活動單導學”模式在筆者任教的地區已經推行了好幾年,在筆者學校,“活動單”導學模式從最初的試推廣到現在也已近兩年。體育,因為其本身就是“活動”的特殊性,很多年以來,“活動單”導學的這種模式似乎只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在教室內學習的學科上使用,而體育課,似乎是一塊被遺忘的角落。而事實上的體育課,卻往往成了學生們寧愿在教室坐著玩,或者到操場上三五一群地聊著玩,也不愿去參與的特殊的課堂。筆者和同事們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觀摩其它課堂,發現在本校體育課教學上,“活動單”導學一樣有著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優勢。
1 體育課為何要采用“活動單”導學模式
1.1 傳統體育教學法的不足:傳統體育教學方法是以“學會”和“鍛煉”為主要目標的,即以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和科學地鍛煉身體為主要目標的,于是出現了“只會不懂”或“只練不樂”的缺陷。
1.2 “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優勢:“活動單”導學模式有助于學生主動地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能夠在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到基本方法,而不僅僅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體育課如何使用“活動單”導學模式
通過學習,我們對“活動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認為踐行“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中要克服模式化的思想,注重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適度的、針對性的引導,提高體育課堂效率。
2.1 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想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實實地吸引住。”“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體育課堂并不拒絕必要的情境導入。在學生自主活動前,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簡潔明了地設疑,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促進其主動參與,大膽探索。如在《五步拳》的教學中在開始的準備活動中可放《男兒當志強》等音樂并引導學生對喜歡的武俠人物的評議,從而探尋《五步拳》的特征。巧妙的導入充分激活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動中。
2.2 講解示范,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體育知識。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學習的有效方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如果教師能將有潛在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學生也能采取相應的有意義學習的心向,接受性學習將是有意義的。因此對于一些不適合探究的體育概念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如《籃球》一課,理解“三步上籃”這一技術環節可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引導學生抓住“起始腳”和“一大二小三起跳”,有意義地接受“三步之籃”的含義,具體設計如下:教師在地上放置三步上籃的標志,老師運球動作分解,在慢動作中示范,……,整個環節簡潔高效,概念的引入和學生已有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在動態的觀察中較深刻地感受到了“三步上籃”的意義。
2.3 相機指導,提高小組活動的均衡性。《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所以如果單純強調學生的獨立學習,而忽視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作用,也就是我們說的“放羊式”的教學,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陷入“嘗試錯誤”的泥潭中,很難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活動的同時,教師應走到學生中去,對學生的活動進行適時引導和有針對性的指導,確保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如《花式跳繩》一課,當教師發現某小組花式跳繩的方法沒有探究出時,可給這組學生做適當的提示,比如雙搖變單搖等,及時找到方法,成功地找出花式,以增強整個小組的自信心,凝聚力。免除交流時“全組覆沒”的尷尬。
2.4 歸納提升,促進學生形成完整的認識結構。展示匯報環節,教師不必讓每一小組一一展示,可以選擇性地請幾組匯報,其余小組作必要的補充。另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小組展示的內容進行歸類,梳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識結構;體會體育思想、方法。如《靈動的滾翻》一課:展示交流環節,教師在學生匯報各種滾翻動作后,作以下引導,“這些滾翻動作中所蘊含的規律是什么?這些滾翻動作可分為幾類?”“你覺得這些滾翻在日常生活如何靈活運用?”……有效地滲透終身體育的思想和策略。
2.5 把握生成,引領課堂走向靈動高效。采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后,課堂中的變化、難預性增多,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一雙慧眼。要及時捕捉課堂中發生的一切,并能很快判斷出這個行為的有效性,如果是有效生成就應該充分利用。有時學生的錯誤動作也是一種有效的生成。如《排球》規則中的持球的判斷,學生很難判斷,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教師可把一動作正確的和一明顯持球動作的同學進行展示,讓學生區分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樣的處理及時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的“錯誤”,加強了學生對持球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動作理解的靈活性。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以追求課堂的最大實效的目的,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終身體育及價值觀的形成,但對教師從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充分地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又要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總之,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確定“實效性是檢驗一切教學模式的唯一標準”的觀念,靈活地實施“活動單導學”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模式效果最優化,進而實現高效課堂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