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57-01
地球是人類之家。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活動都同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人類之間的交往、旅行、商業活動、信息傳遞,以及國際關系都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進行的,因此,地理知識是人們經常的和必要的知識。但是由于人們對地理學科不了解,在中學教學中,把地理一直視為副科,不受青睞。加上高考又不納入考試,更沖擊了地理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這給中學地理教學增加了更大的困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從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做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1 注重拋磚引玉
這里所說的“磚”即是指一課之始的引言。引言雖不是正文,但卻關系到學生對新內容的興趣。是否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出來,這同教師所講的引言關系甚大。因此要想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就應下一番功夫,精心設計好引言,精心設計各種“情景”,激發學生的想象,提出問題,引導思維,喚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如,講到太陽直射點隨季節移動的問題時,可以講這樣一個故事:“在南美洲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厄瓜多爾,它的首都基多有一座兩丈多高的赤道紀念碑。碑頂的地球儀上有一道從東西兩方一直連到地下的赤道線。有一年春天,一個攝影愛好者來到這里,看到石碑的附近有一口井,陽光可以直射到很深的井底,而且井邊沒有一點影子,他立即將此奇景拍下來。照片沖洗出來后他發現自己在匆忙中忘了記下拍照的日期。同學們你們能幫他推算出他是在何日何時拍的這張照片嗎?為什么?”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議論,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被吸引過來了。
2 使難懂的內容簡單化
也就是說,在如何通俗易懂地向學生講述一些較復雜的原理這一課題上,進行探索。
如,講述關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應這樣處理:夏天的早晨,太陽照著大地,那時我們到河邊去游泳,覺得河岸上的沙灘已經被陽光照得很暖,但是河水很涼。到了晚上,太陽早已落山,我們再到河里去游泳,就覺得空氣已較涼爽,河岸上的沙石也變涼了,但是河水還保持著溫暖,為什么河水在早晨經岸上的沙石涼,在晚上比岸上的沙石暖呢?那是水的受熱和散熱都比沙石來得慢的緣故。
這樣處理,對于解決地理學基本學原理與學生可能接受性之間的矛盾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
3 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地理科學具有強烈的空間性,而我們人力所能及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有許我的事物是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的。這對于學生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這就需要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如,在講太陽高度角對太陽輻射強度的影響時。先這樣來打個比方:“同樣大小的兩個面團,一團做成了饅頭,另一團做烙成了一張薄餅,從表面看,這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呢?”待學生答后接著問:“然后取出同樣單位面積大小的一塊,請你品嘗,你吃到的饅頭多呢?還是烙餅多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覺得很有趣,而且很快就答出來了。然后再引出太陽輻射強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太陽高度角這一正文,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4 使理論性的知識實踐化
地理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解決、解釋實際問題的方法,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周圍發生的事情,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如,在講天氣一節時,如果正遇冷鋒形成降水,就讓同學們注意降雨前后的天氣變化、收集天氣預報資料、觀察天氣特點。
再如,講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讓同學們搜集目前人類影響氣候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
5 恰當引用詩詞歌賦
詩詞歌賦富于想象、充滿激情、語言精煉優美、朗朗上口,恰到好處地運用,不僅能點綴課文,感染學生,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使學生從趣味中獲得知識,加深印象。
如,在講授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以利用著名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詩句:“人間四月芳非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首詩淺顯易懂,清楚地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地理現象。
又如,講授我國有色金屬的主要產地時,可以編成這樣的歌謠:“鎢產南嶺與大余,錫礦山嶂盛產銻。銅仁汞,個舊錫,修文淄博皆有鋁。云東川,贛德興,兩地銅礦皆有名。錫鐵山,水口山,兩個山地產鉛鋅。”有助于學生的記憶。
總之,地理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感情作為教學目的,通過教學讓學生愛地理課,愛地理知識,由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