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27-01
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初中歷史教學,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主體性地位,就必須兌現“三句話”。
第一句話:尊重學生,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
1 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信任學生有自我調控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礎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有了以信任為前提的主體參與,學生才能以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身份與教師和諧共創教學流程。信任學生是教師的一種氣度,它蘊涵著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認識的主體,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和主動的發展。
2 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智力、愛好和特長,適時調控內容、程序、方式等,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不僅在課堂的自學、講述、提問等環節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作業與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并遷移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 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
學生具有很大的潛能,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有獨立的思維方式,不時閃現出創造的火花。他們大膽求異、質疑、挑戰教材、挑戰老師,這正是新課程所追求的目標。我們不要受傳統教育的束縛,要勇敢地鼓勵學生挑戰教材、挑戰老師,使學生的求異創新,甚至荒誕離奇的思維也受到保護。
第二句話:倡導自學,讓主體意識穿越學生心靈。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歷史新課程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
要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須采用以下策略:
其一、問題導引的策略。教師把教學內容根據要求轉化為一組組面向全體學生的序列性問題,以問題引發學生的動機與行為,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其二、自學為主、講授為輔的策略。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排斥教師的精講,只是要求教師的精講要“精”和“當”。教師的精講對于學生學習知識來說,只是起鋪墊導向的輔助作用。其三、個人思考與同伴合作學習相結合的策略。個人思考探索是開展同伴合作、小組討論的基礎,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認知,還為了培養訓練學習的合作意識與技能。其四、學習信息及時反饋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活動情況,及時給予必要的輔導點撥,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系統。教師要根據反饋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講解,把學生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拓寬思路。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須注意如下問題:
一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發展、設計問題。備課時,教師須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認識的新臺階。設計問題,既要注意覆蓋每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還要遵循啟發性、興趣性、量力性、循序漸進等原則。二是注重師生關系與情感交流的協調性,實現教學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成為參謀者,而不是獨裁者;成為指導者,而不是評判者。要充分了解絕大多數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學生,讓主體意識穿越學生心靈,使他們都能感受到教師情感的輻射,在愉快的反饋交流中進人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三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會學生“粗讀、細讀、精讀”教材,通過閱讀思考,最后達到“教材內容問題化、答案內容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的標準。掌握歷史知識結構也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進行結構教學,展示教材結構,勾勒教材線索,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認識,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
第三句話:鼓勵質疑,使和諧氣氛充滿整個課堂。
要學生能質疑,教師先須設好“疑”。這就要抓住三點設疑:其一、抓住認知結合點設疑。歷史課程,有新舊知識結合點,有背景條件結合點,有思想方法結合點,我們可以就此設疑。其二、抓住思維興奮點設疑。如新舊知識間的差異處、認知結構中的空白處、史實的不確定處等,都可以用之設疑。其三、抓住情感融合點設疑。初中生的情感很豐富,也很直白,老師易于知曉。應當預計在他們被教材內容感染時、遇到問題困惑時、個人自學有悟時、與他人合作成功時、被老師賞識愉悅時設疑,不要放過這稍縱即逝的機會。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般有四種辦法:
第一是營造良好氛圍。教師應當營造積極、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多用微笑、點頭、注視、手勢等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無論提得正確與否、簡單與否,或者不切主題、奇思異想,都應給予熱情的鼓勵、真誠的表揚、積極的肯定或善意的點評,以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質疑意識。第二是指導學生方法。不要求學生個個訓練有素,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是創設問題情景。教師要不斷創設充滿趣味、富有挑戰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勇氣和習慣。
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學習上獲得一種精神上的高度自由。因為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學習效果愈好。歷史老師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的學生們怎能會不“動”起來?我們的歷史課怎能會不“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