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93-01
最近聽了一些教師的授課,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吃力,但學生學習的效果卻不夠好。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才能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完成作業,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又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有如下幾點體會。
1 找準新、就知識的結合點,突出新課的重點和難點
其實,新知識大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舊知識的延伸或幾個舊知識的結合來體現現的。因此,組織教學的關鍵是要抓住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把新、舊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如:“湊10法”教學設計到的知識有:1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210以內的加法;33個數連加(如7+3+2);4計算法則:“湊10法”。其中123方面的知識是舊知,是學生已掌握的,把其中一個加數分解成兩個數,使其中一個與另一個加數湊成10.教學中得重點和關鍵,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應把主要精力用來解決“怎樣把這個加數分解成兩個數,分解出來的另一個數加數湊成10”。抓住了這一點,學生學習掌握起來就不難了。
2 讓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的獲取
數學課堂切忌“滿堂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親自去探究,主動發現和認識新知識。如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可先讓學生分別寫出1-12各個數的因數,如12的因數有{1、2、3、4、6、12}。讓學生把這些數的因數都以這種形式寫出來,再根據上述各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把它們分成三部分:1有一個因數的數:1;2有兩個因數的數:2、3、5、7、11;3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因數的數:4、6、8、9、10、12.接著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類數的因數的特征:12、3、5、7、11這幾個數只有兩個因數,其中的一個因數都使1,另一個就是那個數的本身,從而概括出質數的概念;24、6、8、9、10、12這幾個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因數,除了1和它們本身兩個因數外,還有別的因數,從而概括出合數的概念;31只有一個因數。告訴學生,人們規定1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然后啟發學生從自然數有無數個,得出質數和合數也有無限個的結論。學生親自參加獲取知識的過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就深,記得牢,也會運用。如果只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這類課也能很輕松地上下來,但學生學習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學習方法的習得。
3 要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
數學課堂提問要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提的問題不在多而在精。要通過提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點、難點上,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如教學“小數除以小數”時,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提問,問題就回引刃而解。提問要富有啟發性和漸進性,避免追求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的提問,尤其是“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提問。也不能把問題提得過難或過易,過難學生無法回答,過易學生又用不著動腦筋。提問要使學生既不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但又要動一動腦筋才能回答出來。
4 要重視課堂練習
教學課課堂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是教學的延伸和升華。一節課成功與否,練習的設計和時間分配至關重要。因此,要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練習,教師不能一味地“講課”。要圍繞重點和難點組織足夠時間的練習,保證學生在課內通過練習掌握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如可采取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形式。多數教師是先講后練,講練分家,或者是把作業一布置就完了,沒有把教師講與學生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練習時,教師還要作必要的指導和講述,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要抓住以上幾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會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