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68-02
摘要:充滿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尼采,對待感性的愛情充滿著美好的憧憬的同時,也流露著悲觀的色彩。對此,在分析愛情存在的前提——生命的基礎(chǔ)上,對尼采關(guān)于愛情的觀點,包括愛情的純粹與否,永恒承諾是否存在等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表達了自己對愛情中存在的弊病的理解和自己對愛情、現(xiàn)實的見解及對愛情的樂觀。
關(guān)鍵詞:尼采 愛情
提起尼采,大家可能都會想起冗長、深沉、晦澀和悲劇的誕生。在他的筆下二元對立的世界似乎一直充斥著人生、悲劇、善惡、智慧等。他就像一個頹廢時代的兒子,可是這個兒子渴望新生,正如病人在生病的時候渴望健康一樣。他在病里觀察,健康卻是一個遠方的憧憬:什么超人啊,“向力的意志”啊,便在他的憧憬中閃爍著。而愛情——在人們的心里卻一直是映在水中的一方月亮,美麗、浪漫而深入人心,可以說它是人類文學上一個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人們似乎不斷地想說出它的真諦,卻一直尋尋覓覓,可望而不可及。愛情是感性的,——而尼采的哲學卻理性的無以復加。當他的理性主義哲學思維碰到了愛情會產(chǎn)生怎樣的火花?這些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又真的有被奉為“面對處理愛情的寶典”的可行性呢?我想在我個人有限的哲學和社會知識體系范圍內(nèi)就這一問題談談淺薄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愛情的前提。我們不知道動物之間有沒有愛情,但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的死人絕對沒有愛情。所以尼采說“在我心中,只有生命為我所愛!——尤其是我最恨他的時候,也正是我最愛他的時候(《查拉時代的遺稿 舞曲》)”。這句話是否可以做如下的理解:我愛生命,但是生命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不都是我所喜歡的。當我恨某些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一方面我會欣喜它給我?guī)淼膯⑹荆硪环矫嫖視凵椭@樣的豐富多彩。因為幸福往往是與問題相關(guān)的,如果生活就像大家期望的那樣萬事如意,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一切都會停止發(fā)展,人們也進入了一個無聊的社會。因為有了生命,愛情有了載體;因為生命的豐富多彩,愛情也隨之豐富多彩。
好了,有了生命,愛情就有存在的前提了吧。而愛情是不是一種本能我不得而知,我想它至少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簡言之就是形而上的東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剛出生的嬰兒就懂得愛情,我一直把它當成是生命流淌時刻在思想感情上的印記。于是對生命的感悟衍生出了愛情。而尼采說“有道理無道理——每當生命成熟有感悟時,他會開始認為父親不該生下他來(《富于人性的,太富人性的.上.三七八》)”。我不知道他對出生后悔著什么,因為我不相信命運。我寧愿相信人和人世間的一切情感都是美好而純潔的。我寧愿相信是一些世俗的污淖迷失了人們追求純粹美好愛情的眼睛。
尼采用充滿睿智卻懷疑一切的眼光打量世界,最后卻不得不有些失望。他不相信人世間存在純粹的愛情。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因為在愛情里你的眼里心里都是你的他\\她,除此之外再也容不下一粒沙子,就像一首老歌唱的“我說我的眼里只有你”。其實在我眼里這句話對愛情的理解已經(jīng)有一定境界了,至少它是專一和忠誠的。而尼采卻對它嗤之以鼻,“只愛一個人是一種野蠻的行為。因為,其他人將因此而被犧牲,對于上帝的愛也是這樣(《查拉時代的遺稿 意外的幸福》)”。我可以理解他。為什么說愛情是自私的呢,因為真正的愛要把愛異性和愛人類并列起來。快樂是為自己的,犧牲視為人類的。愛就是犧牲著的幸福。為了人類就得犧牲,而現(xiàn)在很多的愛情都是只要得到不要犧牲或者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犧牲。所以他不相信還有純粹的“大愛”、“博愛”存在。
不僅不相信愛情,尼采也不相信愛情里會有承諾永遠的存在。情侶們在熱戀時總會信誓旦旦地許下一些諸如“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之類的誓言。在他看來這些承諾都是無稽之談。他說“能承諾的東西——行動可以承諾,感情則無法加以承諾(《彼岸.六七節(jié)》)”,“畢竟感情這種東西太復雜了。一個人如果向誰承諾要永遠愛他、永遠恨他,或永遠對他忠實,這明明是在虛應別人一項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富于人性的,太富人性的.》)”。他把中國的君子們千百年來最信奉的“一諾千金”丟進了垃圾桶。其實我一向來也是尊崇這個觀點的,“言必信,行必果”已經(jīng)深深埋在了很多中國人的血液里,總覺得尼采是在為某些不守承諾的“負心漢們”找說辭開脫。可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的,畢竟人在拋開一切外在因素的時候是一種感性動物。感情不是道德,也不能用道德去約束它。所以感情的轉(zhuǎn)移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何必一定要用所謂的承諾去把它釘在十字架上不管它是否已經(jīng)死去了呢。可這樣一來無秩序的感情就會使社會的道德倫理崩塌,所以到如今,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成了承諾或者一紙婚書的奴隸。沒辦法,這里不是古希臘,也不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所以不滿歸不滿,回到現(xiàn)實中你只能認命。
有人說,“這不一定啊,我有足夠的物質(zhì)條件”,或者“我們能長久地互相彌補、各取所需,這沒什么不好”,所以我能承擔起不太合于道德規(guī)則的愛情。于是這種人被尼采批判的另一種愛情觀命中了。尼采繼續(xù)說“但是,如果有別的企圖時,表面上,他依然可以終身地愛你、恨你和對你忠誠,因為在同一種行動當中,可能包含著為數(shù)可觀的動機”,“答應人要一輩子愛他,不只是愛,還得要有愛的行動;亦即縱使不再愛了,由于別的企圖,說不定依然同樣的會有愛的表現(xiàn)。于是,在別人的腦海中,這一份愛仿佛是永遠不變。換句話說,當有人指天發(fā)誓說他對你的愛此生不渝的時候,它是在發(fā)誓說他永遠地在表面上愛你(《富于人性的,太富人性的.》)”。
雖說尼采對現(xiàn)在人的愛情弊病剖析得一針見血,并且對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中對于“人吃人,吃和被吃的人都感到很快樂”的現(xiàn)象感到深深的憂慮,但是我覺得他真的有些悲觀了。欲望的存
在,道德法律的存在都是有它們的道理的。就像婚姻,不管你們當初是否因為愛情而結(jié)合,也不管你們現(xiàn)在的情感是否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一紙婚書便用倫理規(guī)定了你們的言行,但是這是社會維持的需要,這也是人們迄今能找到的最合理的辦法。我覺得尼采理想中的愛情就像東山魁夷的畫那樣,如宗教般圣潔、純凈、幽冥、堅定,其實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對愛情的憧憬。那樣的愛情就像神一樣沒有任何缺陷。如果愛情是神的話,那么婚姻就可以比作是人。人是需要傳宗接代的,而神不需要。
另外從欲望的角度看,愛情中往往夾雜著性。而性是人的一種原始的欲望,也就是本能。真正的愛情是雙方產(chǎn)生理解、共鳴,而性雖說只是一種材料但不是沒有。柏拉圖式的愛情我想說的也是如此。有了性就有了欲望,這在尼采的哲學里是不能稱之為純粹的愛情的。但是人的本能也不能無視。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愛情里會多多少少存在著現(xiàn)實的弊病了。
愛情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愛情是我們生活里美妙的音樂,我們雖然無法把愛情里的現(xiàn)實功利的因素全部抹殺掉,但我們可以減掉愛情里世俗的重量,讓它的音符越飛越高,接近幸福的天堂。正如尼采自己所說:“幸福中所必要的,說起來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一個風笛所發(fā)出的聲音罷了——一生中若沒有音樂,那將是一項嚴重的錯誤。在德國,連神都在唱歌那(《偶像.箴言與箭.三三節(jié)》)”!
參考文獻
[1]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余鴻榮譯.臺北:臺北志文出版社.1983
[2] 尼采.尼采自傳[M].王琬芬譯.臺北:臺北正文書局,1971
[3] 尼采.尼采的人生[M].鄭捷生譯.臺北:臺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72
[4] 尼采.尼采詩選[M].錢春綺譯.漓江:廣西漓江出版社,1986
[5] 吳炫.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