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07.0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80-01
摘要:教育是發現、挖掘、呵護、培植、壯大、弘揚人性中天然的“善”和“自由”的過程,是一個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行修養,以“同化”、“影響”的方式“激發”、“點燃”、“導引”他人自身固有的品性和資質的過程。教育不應該是把人“塑造”、“鍛造”成某一模式,而應該是以“潤無無聲”的方式讓人“自然”地成為一個自由、和諧的人。
關鍵詞:教育 目的 自由 和諧
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動。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所站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時代不同,對生命的本質理解不同,教育的目的便不同。《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柏拉圖說:“教育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的行動”。 皮亞杰認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實,而是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洞察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縱觀古今中外,無論是科學還是宗教,一切教育的本質都是“心靈的轉向”。
教育不應該是“塑造”、“鍛造”,而應該是同化、導引、激發,是生命得以激揚的過程。“教育”一詞的漢字解釋是,“教”是從“孝”的本義引申和轉義而來的,意為“老師全職授業”,強調全日制和專職性質; “育”字從云從肉,“肉”指“人體”,“云”本義為“旋轉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霧氣通過旋轉聚合過程而同化成大云團的一分子,轉義為“同化”。在西方,教育的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所以教育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行修養,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用“同化”、“影響”、“激發”、 “碰撞”、 “點燃”等方法“導引”出他人自身固有的品性和資質,讓人性中的“善”、“自由”、“和諧”等一切美好的東西自由地流淌出來。當一個人秉承天性之“善”,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時,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能達到“天地境界”而立于“為了整個人類的命運”的高度處世行事,這才是一個真正和諧的人;只有一個真正和諧的人才可以進入教育的自由境界,成為自由的人,高尚的人,才能理解“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才能理解“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到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教育是發現、挖掘、呵護、培植、壯大、弘揚人性中天然的“善”,把人“導引”、“激發”成一個“和諧的人”——與自己和諧,與他人和諧,與自然和諧。和諧是實現其它教育目的的基礎,又是所有教育目的的最終歸宿。蘇霍林姆斯基說:“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愛因斯坦認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所以,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導引”人趨于和諧,以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讓人以“自然”的方式成長,實現教育的自由,人性的自由,以達到人的自由發展,還原生命的本真,構建和諧宇宙。否則智慧、科技帶給人類的將不是文明,而是災難;帶給個人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一切背離“和諧”的教育其實質就是人類自掘墳墓,正如《舊約·傳道書》所言:有多少智慧便有多少不幸,創造了知識就等于創造了悲哀。
科學、文明本身就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已深深地傷害了人類,傷害了地球,鋒刃正伸向地球以外……而療傷的唯一途徑就是教育,就是把人“導引”成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自由、和諧的人——這應當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教育.http://baike.baidu.com/view/3496.htm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2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04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