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01-02
摘要:“課堂參與”的觀念是現代教育的產物,它超越了以往教育中單純的強調“傳授知識”和“傳授方法”的觀念,已成為現代教育改革和創新的基本特征。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課堂參與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當前大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是我國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文將根據對300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總結出影響當代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課堂參與度 影響因素分析 建議
1 課堂參與的歷史沿革
“課堂參與度”的觀念是現代教育的產物,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的形成與另兩種教育觀念有著重要的聯系,一種是“傳授知識”的觀念,另一種是“傳授方法”的觀念。
“傳授知識”的觀念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在課堂里,利用固定的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使之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因此注重課堂傳授知識的秩序性和完整性,注重傳授的途徑和方法。這種教育觀念的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從教育史上看,這種以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自學校產生以來,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對近、現代的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傳授方法”的教育觀念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應僅僅局限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更重要的應是向學生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即由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向學生教授方法。從教育史上看,這一教育觀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經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
19世紀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對新興人才的需求,教育業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生參與”這一觀念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皩W生參與”觀念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也不是“傳授方法”,而是努力創設一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的教育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校教學活動的效益。在當時,這一教育觀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舊的教育模式,杜威十分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杜威所強調的在教育活動中應當鼓勵學生參與的教育思想,成為20世紀以來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2 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現狀
本文以《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實踐為例,總結了當代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現狀,具體內容如下:
2.1 課堂互動較少、互動形式單一: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仍停留在初中或高中的那種模式,即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學生很少主動向教師提問,或是主動與教師就某個問題進行探討。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行為也多是“應答”行為,即老師點到自己了,就應付性的說幾句。
2.2 學習興趣不高,問題分析不深入,課堂討論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對待課后作業不認真,小組作業往往會成為某個或某幾個固定學生的任務。對相關資料閱讀不深入、不廣泛,因此課堂討論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大大降低了課堂討論的效果,而課堂討論效果不佳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產生消極回避的心理,課堂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會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2.3 固定發言者承擔了絕大多數課堂互動:一些學生表現的比較積極,當教師提問未指定發言者時,這些學生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當進行小組討論時,他們也愿意作為小組的發言人,久而久之這些學生自然會受到教師的關注,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成就感,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在課堂上也會表現的更加積極主動。這些課堂參與度高學生很自然就成為課堂的固定發言者,承擔了課堂的絕大部分互動,而其他學生則保持沉默,成為了傾聽者。
3 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找出影響當代大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因素并力求做到切合實際,本文對北京科技大學的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300份,收回300份,收回率是100%,有效問卷239份,有效率為79.7%。收回的239份問卷中有10%來自大一學生,40.6%來自大二的學生,25.9%來自大三的學生,15.1%來自大四的學生,剩下的8.4%來自研究生。調查人群中男性學生119人,占總數的49.8%;女性學生120人,占總數的50.2%,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問卷從性格、興趣、知識儲備、工作干擾、教師職稱、戀愛六個方面對北京科技大學的在校生進行了調查,力求通過對問卷進行數據分析來找到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因素,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性格開朗程度的分析結果顯示,有18人認為性格開朗程度對課堂參與度影響非常小,占總數的7.53%;36(15.1%)人認為影響比較?。?4(39.3%)人認為影響一般;65(27.2%)人認為影響比較大;26(10.9%)人認為影響非常大,具體如下表1所示。
僅從直觀分散的數據我們難以對各種因素進行衡量和比較。
在性格、興趣、知識儲備、工作干擾、教師職稱、戀愛6個因素中,興趣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其次是性格,再次是知識儲備、教師職稱,我們傳統上認為的戀愛和第二工作的干擾在學生們看來影響程度是很小的。
4 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建議:
第一,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興趣的作用,多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授課,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相聯系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第二,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對待。對于性格開朗、積極熱情的學生,教師可以更直接的提問或與其合作參與教學,先將教學氣氛調動起來;對于性格內向、處事沉穩的學生,則應當待其進入狀態后再與其進行互動。
第三,教師應旁征博引,關注時事,提升自己的文化積淀,將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與其他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領域相結合進行教學。
此外,我們再假設以下方法可以提高課堂參與度,然后對同樣的樣本進行了調查研究。列舉的方法有:教師對發言的加分激勵政策;提出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轉變課堂授課形式,多采用小組討論、個人發言等方式、方法。分析結果如下:
4.1 教師對發言的加分激勵政策。
共有235人對此問題進行了回答,22.18%的同學認為沒有影響,23.85%的同學認為影響很大,52.30%的同學認為有較小影響。因此我們認為,教師應當適當采取發言的加分措施來激勵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這會對四分之一的學生產生很強的影響,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產生較強的影響。
4.2 創新提問形式,見表4。
共有229人對此問題進行了回答,其中大約30%的同學偏好開放性的問題;23.43%的同學偏好具有創新性的問題;26.78%的同學偏好聯系實際的問題;喜歡簡單和高難度的挑戰型問題的同學都比較少。因此高校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必須在問題的提問方式、問題的難易程度等方面下足功夫。
4.3 靈活運用授課方式。
有231名同學參與了此問題的回答,其中34%的同學偏好小組討論,20%的同學喜歡個人臺上發言;25%的同學喜歡個人臺下發言,略高于臺上發言的比例;17.2%的人喜歡書面形式提交思考結果。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教師應多采用小組討論和個人臺下發言、個人臺上發言的形式,適當采用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總之,“學生參與”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我們應當重視這個問題的研究,并把它與我們教育界目前正轟轟烈烈進行的教育改革結合起來,為培養未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為我國教育適應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7.366
[2] 王承緒等.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C].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
[3] 湯竹云. 素質教育下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分析[J].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5,(04).
[4] 唐德海. 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 廈門大學, 2001
[5] 劉愛軍. 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J]. 吉林教育, 2008,(06)
[6] 吳秀琴. 轉變教師角色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J]. 甘肅教育, 2004,(06)
[7] 章偉央. 學生課堂參與的影響因素及方法研究[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