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29-01
摘要:環境正義是指人類不分國籍、種族、文化、性別、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 都同等地享有安全、健康以及可持續性環境的權利, 而且任何人都無權破壞或妨礙這種環境權利[1]。近年來對于環境正義的研究領域與內容越來越豐富, 而筆者贊同從人類的角度來思考環境正義, 并主要從農村與城市的對比中來審視農村環境正義, 也即農村應該與城市一樣作為國家的平等組成部分同等享有安全、健康以及可持續性環境的權利。
關鍵詞:農村 環境正義 平等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已有所改觀, 但是由于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廣大農民群眾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最大受害群體。就我國當前農村環境正義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 以多數人的利益侵占少數人的利益問題
我國是一個社會本位的社會主義國家, 非常注重集體主義原則, 即涉及集體( 全局)利益與個人(局部)利益相沖突時往往要求個人(局部)利益服從于集體(全局)利益。好處是這種原則與體制有利于把握大局, 集中力量辦大事, 有利于決策后迅速行動, 效率較高。但其中的弊端也非常明顯, 即有時個人(局部)的正當權益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剝奪, 并且有時某些個人(局部) 利益也會以集體(全局)利益的名義來侵占其他個人、集體(全局)得利益。在農村環境正義問題上, 這種現象表現得非常突出, 比如垃圾的焚燒填埋等處理場基本上都在農村, 高速公路建設、工業園區發展也經常發生暴力征地、拆遷等, 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會帶來以下3方面的結果:①農村的耕地被大量侵占; ②農村的植被被嚴重破壞;③農村的環境受到很大污染。此外, 由于鄉鎮企業的技術粗糙以及責任性缺乏, 包括部分礦山無視環境污染問題而導致的肆意堆放, 農村的環境受到極大的損害。
2 以損害農村利益來維護城市利益問題
2.1 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侵害農村環境的基礎之上。我國長期以來實施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 將大量的農業剩余轉化為工業原始積累, 以犧牲農村生態環境來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眾所周知的, 農村是城市的 “米袋子”和 “菜籃子”, 為了滿足城市的需要導致農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且實行長期單一耕種,加速了耕地地力的衰竭以及農村生態的退化, 1990年以來我國化肥使用量以157萬t/年的速度遞增, 化肥使用量由1984年的1 482萬t增加到了2005年的4 766萬t 居世界第1位; 而且每年施用的農藥超過120萬,t 因此導致土壤的有害物質殘留非常嚴重。由于大棚農業技術的普及, 地膜污染也在加劇。據浙江省環保局的調查, 被調查區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 78 t/ km2,造成減產損失達到產值的1/5左右[2]。
2.2 城市向農村轉移了不少環境污染。人們通常會遵照兩種最常見的原則來處置城市的廢棄物、特別是不易被大自然消化的物質: 第1種就是“方便原則”, 即廢棄物制造者(個人、企業、工廠、農牧場甚至政府機構等) 將廢棄物任意地排放和丟棄, 讓這些廢棄物的生態后果由地區甚至全球的不特定對象來承擔,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眼不見為凈”的做法。而第2種是“最小抵抗路徑”原則, 即廢棄物的制造者將廢棄物丟棄在特定的地點及特定人群的生活領域里, 這些最小抵抗的特定地點, 一般而言便是偏遠地區, 包括地理的以及文化意義上的偏遠地區[1]。城市向農村轉嫁環境污染正是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的。一方面, 依照“方便原則”, 將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棄物堆放到城鎮周邊的農村原野里, 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就是, 依照 “最小抵抗路徑”原則, 將那些在城市難以立足的企業和新技術開發產業遷移和新建到農村里,特別是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 因為這種企業建立在農村比在城市所遇到的抵抗要小得多,而且農村環境管理力量薄弱, 各項環保指標低下甚至沒有。
3 對農村的環境利益重視不夠問題
由于農村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 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差, 導致農村在環境保護上處于明顯弱勢狀態。由于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導致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對城市和農村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國家把大部分的財力、物力都投入到了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項目上, 對廣大農村的投入非常少, 這導致農村的環境保護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雖然自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局面有所改變, 但仍然存在很多突出問題。
3.1 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不夠。我國對環境保護的投資支持力度本來就非常不足, 更嚴重的是, 長期以來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都用于工業和城市, 而農村幾乎就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的建設資金, 也很難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用。
3.2 農村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比較差。基礎設施欠缺就很難遏制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生活污水排放管網已經建成并日趨完善, 而廣大農村的規劃嚴重不足,基本上處于無管理或半管理狀態, 公共衛生設施極端缺乏, 垃圾沿河、沿湖、沿路邊等隨意堆放。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污水和廢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長, 有害垃圾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攀升。落后的基礎設施與日益加大的生態污染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出來。
3.3 環境保護在法律及政策上還不夠健全。雖然目前我國有不少較為規范的環境保護法律及相關條例, 但這也基本上都是主要針對城市國有大中型企業,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標準和法規很不夠健全。
4 結語
農村環境正義是我國環境正義的國內正義中的重要一環, 實現農村環境正義, 有助于我國公民在環境保護及環境利益享受方面的平等, 有助于我國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郭琰. 環境正義與中國農村環境問題[J]. 學術論壇, 2008(7):38-41
[2] 蘇楊. 中國農村環境污染調查[N].經濟參考報, 20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