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59-01
摘要:助學貸款政策是我國保障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當前我國助學貸款的信用體系還有很多不足,主要體現為按期還款率低,信用狀況總體不佳、受助學生信用意識淡薄、缺乏講求誠信的社會環境、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缺乏助學貸款信用立法等。本研究在分析這些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就構建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的具體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助學貸款 信用體系 問題 原因
1 當前我國助學貸款信用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助學貸款是我國普及高等教育的配套政策,該政策保障了貧困大學生能按高校的規定繳納學費,完成學業。自這項政策推出以來,我國的助學貸款信用體系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按期還款率低,信用狀況總體不佳:據調查,當前我國助學貸款按期還款的比例較低,東部沿海地區學生的按時還款比率在40%以下,中、西部地區學生的按時還款率更低,有的地方甚至不足20%。助學貸款違約比較普遍,且情節惡劣,有些參加工作后收入較高的高校畢業生也不按期還款。
1.2 受助學生信用意識淡薄:助學貸款是不用擔保和無需抵押的一種貸款,因而助學貸款的按期償還率主要決定于受助學生的信用意識。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步較晚,民眾的誠信意識普遍都比較淡薄,受助大學生們也不例外。由于當前我國對缺乏信用行為的懲罰主要還停留在道德層面上,失信的成本較輕,甚至低于失信的收益,因而助長了失信行為,信用意識淡薄是助學貸款信用狀況總體不佳的主要原因。
1.3 缺乏講求誠信的社會氛圍:當前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還沒有形成失信行為可恥、誠信行為光榮的社會氛圍。誠信行為得不到鼓勵,失信行為受到的懲罰較輕,這樣的社會風氣直接影響著受助學生的價值取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有些失信大學生甚至會因失信獲利后沾沾自喜。
1.4 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當前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尚需進一步完善。首先是要制定有效的制度,用制度來引導和約束人們的信用,讓失去信用的人付出必要的代價。
1.5 缺乏助學貸款信用立法:當前還沒有約束助學貸款信用的法規。由于助學貸款一般金額較小,往往只有數千元,且貸款時無擔保無抵押,一旦受助大學生缺乏還款的誠信,銀行就處于兩難的境地:如果訴諸法律,訴訟成本可能高于貸款額,由于金額小,違約方不構成犯罪;如果不用法律手段,由于貸款方缺乏誠信,會造成壞賬。因而亟需制定針對助學貸款的法規,保障助學貸款的信用。
2 問題存在的原因探析
2.1 助學貸款政策本身先天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中助學貸款與貧困生資助兩個資助體系并存,由于貧困生資助是無償的,而助學貸款只是一種政府貼息貸款,到期后需要還本付息,因而貧困生們更愿意爭取資助,不愿意選擇助學貸款,影響助學貸款政策的效率。
二是該政策沒有對相關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做明確的規定。助學貸款的相關主體除了銀行和貧困生外,還牽涉到財政部門、高校和用人單位等。這些主體在助學貸款關系中有著各自不同的責、權、利,但相關政策沒有做清晰的規定。
2.2 個人信用系統建設不完善: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個人信用是助學貸款按期還款的保障,當前我國的個人信用系統建設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制度和完善的個人信用查詢體系。由于當前我國的個人信用信息沒有實現跨銀行、跨部門、跨地域的共享,即使個人信用缺失,也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
2.3 助學貸款風險較大影響銀行的放款積極性:從相關政策可以看出,銀行要承受助學貸款帶來的較大的違約風險:第一貧困生的還款能力先天不足;第二助學貸款無須擔保和抵押,是信用貸款,增強了放款的風險。我國助學貸款發展慢,主要緣于此。
2.4 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助學貸款還款期限短: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我國大學生的數量激增,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由于就業難,受助學生在畢業后較難找到穩定的、薪酬較高的就業機會,客觀上難于保證按期還款。同時助學貸款還款期限較短,雖然總數不大,但每月的還款數量相當可觀,讓剛就業的貧困生無力承受。
其他一些因素也會給助學貸款信用體系帶來問題,如忘記了貸款存折密碼,就業單位不正規、經濟效益差等。
3 構建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的具體措施
構建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加強體系基礎的建設,二是完善助學貸款制度。具體措施如下:
3.1 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建立信用檔案是信用體系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的建立需要銀行、高校聯合實施,首先由學校整理出學生的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大學生的社會關系、學習狀況等資料,并將這些信息提供給相關的商業銀行;然后由銀行在此基礎上增加學生的理財和貸款信息,完成大學生的信用檔案。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信用檔案是信用評價的基礎,建立完善的個人信息檔案是一項全社會性基礎工程。
3.2 依托信息技術,盡快建成全國性的大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的網絡數據庫: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的建立,只完成了信用體系建設的第一步,還需要將個人檔案的信息實現共享。為了實現大學生信用信息跨行業、跨地區的共享,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大學生個人信用信息的網絡數字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應該由國務院有關職能部門牽頭建設,學生所在高校和商業銀行對數據進行維護。
3.3 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建設,跟蹤管理大學生個人信用: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助學貸款個人信用體系的立法,對于不誠信行為依法給予處分,完善制度建設,充分調動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推進助學貸款工作的高效推進。跟蹤管理大學生的信用情況,加大失信的成本和違約的成本。
加強相關法制建設,從制度上來規范、引導誠信;加強誠信教育,提高誠信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講誠信的氛圍;這是我國完善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 盧嶸.個人信用難以約束,國家助學貸款遭遇商業難題[N].南方周末, 2008-05-07
[2] 田銀華,等.銀企信貸重復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統工程, 2005, 11(23):82-84
[3] 陳和潮.國家助學貸款與誠信淺析[J].金融與經濟, 2002, (11).
[4] 楊愛民.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推進國家助學貸款[J].中國高等教育, 20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