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26-01
摘要:價值哲學在我國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改革開放以來,價值哲學在我國的發展又有了新突破,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價值哲學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領域新拓展,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又為價值哲學在我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關鍵詞:價值哲學 實踐 以人為本
1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價值哲學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價值哲學以獨立的學科姿態出現在哲學學科之列,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19 世紀 40 年代誕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比價值哲學早半個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時,價值哲學還未形成為獨立的哲學學科,價值范疇還是經濟學范疇,而不是哲學范疇。價值產生于經濟活動中,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源于商品間的交換,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分,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價值”指的是事物或現象(包括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現象)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是其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價值哲學源于西方,是一門新興的哲學分支學科,是以一般價值的價值理論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關注價值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論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的基本思想包括主題、客體、實踐三方面的關系,價值取決于主體的需要,來源于客體,產生于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的本質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的、主體合理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一種積極的意義關系,這種價值論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談人的存在價值,包括人的個體價值、人的社會價值、社會發展與人的存在的關系。
2 價值哲學在我國的興起
我國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研究價值哲學,1934年我國學者張東蓀出版了《價值哲學》一書,這是我國第一本價值哲學著作。他對價值哲學作了多方面的探討,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開創了我國價值哲學研究之先河。
價值哲學在我國已經成為一門“顯學”。我國的價值哲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主客體理論的觀點去研究價值問題,強調價值的客觀性,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
關于實踐檢驗真理標準唯一性的問題,是我國價值哲學興起的直接原因。馬克思關于真理問題的論述,是我們深化價值哲學研究的內在推動力。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 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 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1。馬克思在這里指出,對于思維的真理性問題的探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這也啟示我們,人也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對價值本質認識的正確性。實踐證明思維真理性是通過實踐結果來證明的,實踐證明對價值本質認識的正確性也只能通過實踐結果來證明。
鄧小平在繼承以往哲學家的思想的同時,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著名論斷。鄧小平的價值哲學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的價值觀是人民主體價值觀,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價值觀,是發展的價值觀。他堅持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價值標準,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思想的精髓。鄧小平把實事求是的真理觀運用于價值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鄧小平的價值觀,是哲學發展的里程碑,是價值哲學發展的新階段。
3 以人為本,價值哲學在我國發展的新形式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國現在的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2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在總攬全局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觀點思想,是我們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是價值哲學在我國的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人是價值哲學的主體,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尺度和目標。人的價值包括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自我價值、群體價值。人的個人價值是一個人自身的價值,即一個人的思想言行對自身生存發展的意義,人的社會價值是指一個人對社會進步發展的意義。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只有在社會群體中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價值,突顯出人的效用。
馬克思指出人是現實的人,這表現在人的本質層面上、人的主體性和人的實踐性上。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以及人生活中的世界,只有在交往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實際的價值和效用。人是具體的、歷史性的人,這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實踐性方面。
以人為本,即要以人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以人為本”思想的價值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極價值目標。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僅是單個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更重要的全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包括三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人的能力有生存能力、交往能力、自我實現的能力;二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按照自己的主體意愿自由的發展,不受條件限制,充分展現自我個性;三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是社會中的人,人只有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使自己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突出表現在人對規律的認識和運用上。規律是人們對事物本質的必然性認識,運用規律更好的為人類服務,也是人們自我超越、人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2]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4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4] 王玉樑.當代中國價值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