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32-01
摘要: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首先要求教師自己要有高品位的審美修養,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引導學生感受美,形成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其次要善于運用美學觀點把生物學教材中有蘊涵美的知識進行解構,并通過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再次通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與欣賞,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的能力。
關鍵詞:生物 教學 美育
1 發掘教材內容,讓學生感受美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美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萬紫千紅、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機勃勃、變化萬千的動物世界;生物與環境之間無不體現著生物的形態美、結構美、生理美、生態美。教師應發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喚醒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引導學生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
1.1 生物的形態美:自然界有生物200多萬種,在教學中可通過展示教學圖片和播放錄像,展現生物的多種形態美。青青的小草,嫩綠的樹葉,漂亮的花朵,悠閑的牛羊,讓人感受到自然和諧的形態美;猛虎長嘯森林,駿馬馳騁草原,雁群列隊南飛,松鼠跳躍林間等等又體現了生物的形態美;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從早到晚追逐太陽轉,蜜蜂尋找花蜜時,優美圓形舞或“8”字擺尾等顯現了生物的行為美。當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會情不自禁發出“如在畫中”的感慨。
1.2 生物的結構美:不同的生物有其獨特的形態結構,顯現出結構美。比如魚有鰭可以在水中游泳,馬有四肢在陸地上奔跑,鳥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翔,它們廣泛分布在水中、陸地和空中,點綴著大自然。讓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再加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它的堿基互補配對的形態,也能給人對稱的美感。動物中,各種精巧的蛋殼、貝殼、龜殼,以及人的頭蓋骨,都是曲度均勻、質地輕巧的“薄殼結構”,同樣給人以良好的美感。受生物結構美的啟示,科學家模擬玉蓮的葉脈結構而設計了許多寬敞明亮的大型建筑,受車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啟示而建造了新穎別致的螺旋狀樓房,直接造福于人類。
1.3 生物的生理美:如僅由一個細胞組成的草履蟲,就能完成一般動物所應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動;更多是不同的生物具有與其功能相統一的特殊結構。如貓頭鷹獨特的羽毛特征與無聲飛行有關,而貓的足下生有肉墊,指趾末端有鉤爪,能縮進和伸出使得貓黑夜捕鼠準確無誤。這些都讓學生在感受生物的生理美的同時,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
1.4 生物的生態美:每種生物對它生活的環境都有一定適應性,表現出生態美。例如金魚藻的葉為絲狀;仙人掌的葉全部變成刺狀;菜青蟲的綠色外形,北極狐和白熊貓的體表為純白色等都起保護作用;毒蛾幼蟲的鮮艷色彩和花紋,梟蝴蝶大眼睛似的花斑,蜂類的黑白相雜的顏色,瓢蟲的各種斑紋等都起警戒色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生態美。
2 重視教學藝術,讓學生欣賞美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本質就在于創造美的形象,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學本身的規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美化生物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欣賞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時,時刻感受到生物教學的藝術美,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2.1 展示內容美:針對生物教學內容的特性及其蘊涵著美的因素,展示其美的各種形態。例如在“水中生活的動物”一節教學時,我準備各種顏色鮮艷的、適應不同水層生活的金魚,放在一個大玻璃缸中養殖,讓學生隔著玻璃看清它們的特征;在對“???、“珊瑚”等水生動物的教學時,采用錄像特寫鏡頭進行展示,從美學角度歸納出生物的自然屬性。又如講“花的結構”時,課前在實驗臺上放置妖艷欲滴、靚麗芬芳的鮮花,使學生一進入課堂就被吸引,從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播放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配以抒情音樂以及優美的畫面,營造出一個百花爭艷、蜂蝶飛舞、欣欣向榮的春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想像力,引導學生發現不同花的結構中都存在著對稱美、均衡美,都遵循著美學原理,蘊涵著美學規律。由此再引申,不同環境中的花不同,同一環鏡中的花也千差萬別,說明生物各自以自己不同的方式適應環境,實現了生物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使學生體會這其中的生態之美。從而層層深入、由表及里探求美的真諦,得到美的享受。
2.2 運用語言的美:講課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語言,是師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師的語言要自然流暢,生動風趣,富于感染力;語氣要柔和,聲音要優美,有豐富的感情色彩;語調要抑揚頓挫,并與體態語言配合得自然恰當。比如在生物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成語,能夠生動風趣地解釋一些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又使學生欣賞語言美。畫餅充饑——人的條件反射;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麥芽糖而使味蕾感覺到甜味;牽一發而動全身——食物鏈中每種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種生物的數量發生變化,整個食物鏈都會受到影響,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2.3 設計電化教學實驗美:使用或設計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具有動態感的教具,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起到突出重點、化難為易的作用,也是生物教師對美的追求的具體體現。比如有絲分裂的過程,植物根對礦質營養的吸收等等都是微觀的肉眼無法觀察的生物變化。我們在教學中采用電腦,設計優美的畫面,動態的過程在屏幕上顯示出來。教師在使用標本、模型和掛圖時,也應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所蘊含的和諧、對稱、色彩艷麗和富有節奏感的美。
2.4 營造教學氛圍美:要營造美的教學氛圍,要求教師要能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產生心理的共鳴,營造民主、和諧美的課堂氛圍。如講“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可以先播放一段既有配樂又有解說詞的錄像,這一情境可使學生的情緒自然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而后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及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營造出一種教與學相融的教學氛圍,使得教學任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以完成。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美育應立足于生物學科,挖掘生物教材,講究課堂藝術,重視課外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美,培養學生欣賞美,最終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