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88-01
摘要:素質教育下的全面發展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終身學習等現代教育觀念逐漸變為我們的教育實踐。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升級換代明顯加快,高考中的理科綜合試題出現了研究性實驗。所有這些變化,正在動搖著傳統教育的根基,它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就是教師應該怎樣應對這種變化,即中學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做研究。本文主要對學者型化學教師的素養加以探討。
關鍵詞:高中化學 教師 素養
1 學者型教師的特征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者型教師即專家型教師、科研型教師。學者型教師除了有扎實的知識結構和過硬的專業技能外,觀念新是學者型教師素養的核心。當今社會發展和我國目前教育現狀,要求教育者要具備現代教學觀,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同時,學者型教師要能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加以研究、推廣,實現由“教書匠”向“學者型”的轉化。因此,我們把知識結構合理、專業技能過硬、有現代教育觀念、會科研的教師稱為學者型教師。
2 學者型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
一般合格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知識,而學者型教師的知識不僅面寬,而且質上也很顯著,他們不僅對問題的深層結構敏感,而且還能結合學科特點滲透科學方法論、創新精神、人文素養、科學價值觀等。筆者認為,學者型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化學與STS相關的知識。當代化學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是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STS)相聯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學者型化學教師能結合人們最關心的健康、環境、資源、水源及食物等焦點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能解決未來生活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及生產、生活中碰到的化學問題。
化學作為中心學科的前沿知識。當代科技飛速發展,邊緣學科層出不窮,化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使化學成為21世紀的中心學科。環境化學、生命科學、信息材料科學、能源化學、地球化學等都屬于化學專業發展的新方向。學者型化學教師力爭將教學與科技接軌,使學生的視野與思維更加開闊。
結合化學史滲透科學方法論。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使教學不只局限于現在知識的靜態結構,還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揭示其中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品德。
結合教材內容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學者型化學教師應結合具體學科知識,使學生對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情感,從而培養起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度的創造精神。
3 學者型化學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策略
掌握策略性知識是學者型教師進行策略式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在課堂上不僅關注“教什么”,“如何教”,還能有效地進行學法指導,并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1 能運用策略性知識,設計教學策略:一個經驗豐富、教學策略掌握好的學者型教師,必須具備:①內容知識,即所教科目的內容;②課程知識,即有教學內容的組織設計思想;③一般的教學知識;④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知識,即教材、教法知識;⑤有關學生及其特點知識,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和學習風格等;⑥有關教育環境知識;⑦有關教學目的、教育價值等教育哲學方面的知識。其中⑤⑥屬于策略性知識,即研究如何有效教的問題,是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3.2 課堂上教學實施學法指導,探究實驗技能:學者型教師能針對學生學習規律進行有效性教學,把握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個別教學,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景進行針對性靈活教學,研究自己教學個性,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會學生學習這是素質教育的一項戰略任務,這是針對我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世界各國都在深入探索教會學生學習的科學理論、途徑、方法,作為學者型化學教師,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期施行學法指導,培養懂得化學基礎知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在教學設計上體現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體現基本的學習方法。基本的學習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是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對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學習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化學以實驗作為學科基礎,實驗操作與設計可培養學生大膽耐心的實踐品質,果敢沉著的自信力,自覺自控的意志力,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并能養成尊重客觀、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以及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發現和創新的能力。探索性實驗,使學生始終處于不斷探索的情景中,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和活化,為發揮其思維潛能創造了情境。在我國教育轉軌階段,以新的視角開展實驗教學,挖掘教材中探索性的實驗,優化實踐課教學過程,是學者型化學教師的當務之急。
3.3 課后反思能力:教師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把自我作為意識對象,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學者型教師不僅要對自身的教育經驗、教學策略進行反思、總結、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還要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普遍規律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 胡青泥、戴恒震、高菲, 等. 面向三維CAD/CAM技術的機械制圖教學研究[J]. 工程圖學學報, 2002, (1).
[2] 陳麗軍. 三維CAD軟件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應用[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 (2).
[3] 鄒珂. 探究CAD技術與機械制圖的聯合教學[J]. 中國科技博覽, 2010, (1).
[4] 邵娟琴. 基于任務導向型自主學習教學指導模式的研究——以高職《機械制圖與CAD》課程為例[J]. 考試周刊, 2011, (52):217-219
[5] 楊愛萍、周蔚宇. “機械制圖”與“AutoCAD”課程教學的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下, 2011, (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