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39-01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師生交流思想的藝術。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素養,是教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作為一個數學教師要應用好這些語言,才能把課堂教學活動搞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就數學教學的語言藝術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1 數學課導入的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首先表現在有機的導入,授課課題切入自然、貼切,使學生受到真實和親切,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導入要有一定的藝術魅力,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或趣味橫生,或懸念于懷,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讓學生以新知發現者的愉快心情把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內在動力。一方面要求教師考慮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課堂教學時間。它要求教師在導入時運用簡潔的語言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情境中,為課程的成功做鋪墊。導入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只有掌握好導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已的導入能力,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導入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導入的作用。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復習時直接出示了題目,并說出題目要求:讓學生看圖寫出算式,想想加減算式表示什么意思,這組里的加減法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直接導入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它能引起學生有意把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2 數學課啟發的語言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使他們對目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驚。”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保證核心內容表述上的嚴謹,說話人要富有啟發性,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索知識的欲望,教師的這種啟發性語言必須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課堂中教師穿針引線的提問、啟發性語言更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機智靈活的教學藝術。好的啟發性語言,宛如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在老師充滿詩情的“吟誦”中。學生的學習心情也經歷了注視——好奇——激動——驚羨——高漲這一連串的復雜變化;好的啟發性的語言,猶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教學流程如一幅山水畫卷在詩情畫意之中徐徐展開。例如,在聽“張齊華”老師“走進圓的世界”時。他是這樣教學的:
師: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圓規,就——畫不出圓)
師:同學們,你能用一幅圓規在白紙上畫一個圓嗎?(學生嘗試畫圓,然后通過交流掌握了畫圓的方法)
師:要是沒有圓規,就真的畫不出圓了嗎?(不可能)。你能利用今天準備材料畫一個圓嗎?(生嘗試畫圓)
師:說說你是怎么畫的?(生匯報)既然不用圓規,也能畫圓。為什么俗語中還會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說話呢?(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真沒想到,一條普通的教學規律,經過千年流傳,竟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條重要的人生準則。當然,同學們能夠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繹“沒有規矩,仍成方圓”。足以說明大家非凡的創造力了。
從這教學片段看出,張老師用最普通的語言,層層啟發,因勢利導,從畫一個普通的圓到領悟人生哲理,不難看張老師精彩絕倫的課
堂教學,還是源于他擁有充滿智慧的課堂教學語言。
3 數學課評價語言藝術
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提問,有一位學生回答對了,教師說:“你答對了,真聰明!大家一起表揚他!”。然后教師就“鼓動”全班學生對著那位回答對了的學生,邊拍掌邊豎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棒……”。有時這樣的表揚一節課會出現十幾次。表揚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是課堂教學評價時必需的,但應有一個“度”。評價應準確得體,不應拘泥于一種形式。教師可投以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或輕輕地撫摸一下他的頭等來表示對他的贊賞,不必過多地“興師動眾”,有時過多的外在刺激,反而不利于學生形成持久的內在動力。再說,不算太難的問題答對了,就給予過多的、如此隆重的“表彰”,長期以往就有可能導致學生虛榮心的增長,容易“迷失自我”,不利于學生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忌重復、拖沓,簡潔、精煉的語言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熱情,從而精神振奮。例如:教學線段的畫法時,讓學生探索交流后,教師評價:真不錯,你們畫線段時,①用直尺把它畫直了,②畫出了兩個端點。如此評價,既概括、肯定了學生的畫法,又富有鼓動性。
4 數學課小結語言藝術
課堂小結要有目標性、引導性、針對性,其方式方法必須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與課堂教學藝術融為一體。在小結時,一定要注意與知識、技能的教學有機結合,把數學知識的掌握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識恰當地聯系起來。將有意識的教育寓以無意識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識教學中自然、適時、適量地滲透。如教學“年、月、日”知識后,結尾這樣設計:時間就像日歷一樣撕掉一頁就不會再回來,說明時間是十分珍貴的,那么同學們要怎樣對待時間見?又如教學“元、角、分”知識后,設計的結束語是: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它們之間是十進關系,還學會了兌換人民幣。今后,大家比一比,春班級同學準是儲蓄小能手!結合學生實際,自然得體,力求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善于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教育性用藝術的形式、方式注入學生感官,使之入耳、入腦、入心靈,不僅能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又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有效、高效,收到實效。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數學教師運用語言的藝術也無止境,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因此,重視自身教學語言藝術的高度修養,應當成為我們每個數字教師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