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36-01
摘要:死刑作為對犯罪分子最嚴厲的處罰,在我國的刑事法治中一直處于獨特的地位。但我國死刑制度罪名過多,涉及面過寬,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也踐行這一理念:死刑從存在到逐漸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廢除。本文從我國刑事立法進程、法環境和法理論的角度加以論證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趨勢融合。
關鍵詞:死刑刑法修正案 死刑審判制度 改革
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是刑罰制度中最為嚴厲的一種,具有其他刑罰不可企及的嚴苛性和特殊的預防作用。我國是當今世界上保留并實際適用死刑制度的國家之一。限制、減少乃至廢止死刑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保障人權的重要措施。然而基于死刑理論與實踐的歷史與現實考察,我國目前廢除死刑不符合基本國情,因此我國死刑改革重點應側重于“嚴格限制死刑”而非“廢除死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與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此次刑法修正的重點之一是取消了近年來較少適用或基本未適用的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關于中國死刑制度改革又一次被推上了爭議的風口浪尖上。
從國際刑法改革潮流來看,廢除死刑是不可逆轉的,截止2010年3月底,全球范圍內法律上廢除死刑的國家總數達到了95個。反觀我國,死刑制度是廢止還是保留長久以來仍然在我國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備受爭議。縱觀我國建國以來60余年的刑事法律法治建設,尤其是關于死刑制度的改革經歷了從保留死刑到限制死刑,未來的死刑改革必將從限制死刑最終走向廢除死刑之路。
在建國到1979年之前,我國并沒有制定刑法典,毛澤東同志“少殺、慎殺”刑法思想體現在當時的文件中,如《關于鎮壓反革命》、《關于“三反”、“五反”》和《鎮壓反革命必須實行黨的群眾路線》等,同時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死緩這一中國特色的死刑執行制度。在1979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刑法典施行,總則第三章第五節專節規定死刑,分則具體罪名中有28個死刑罪名。1981年以后頒布的單行刑法,增加了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等章節,使得死刑罪名一度達到了68個。再到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對原來的死刑罪名進行了一些修改和調整,分則中消減了盜運珍貴文物罪、流氓罪、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等,同時重點修改了死刑罪名適用死刑的條件,1997年刑法第49條將不得適用死刑的對象限制的更加嚴格,刪除了1979年刑法規定的“已滿16歲不滿18歲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別嚴重,可以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完全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排除在死刑行列之外。在隨后的八個修正案都一直貫徹著限制死刑的適用,尤其是今年通過的修正案(八)一次性取消了涉及經濟的非暴力的13個死刑,占我國刑法死刑罪名的百分之十九點多,將近五分之一。
任何法律條文增刪的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論和社會背景作為支撐,任何制度廢與改的看似簡單的二元選擇也都是背后刑事政策的慎重考量,死刑制度改革也不例外。從建國開始直到法治日益完備的今天,死刑數量從多到少,死刑適用從寬到嚴,以后逐漸消失,可以說這不單單是法條數量的簡單數字變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國刑法法治觀念的轉變,法制觀念深受法環境和法學理論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一是法環境。馬克思經濟學基礎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從根本上決定著這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死刑的廢除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從建國以來尤其是經過近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文明可以說是得到了質的飛躍,根據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社會民眾在溫飽問題解決的前提之下自然而然的開始了對生命的思考,愈發的尊重生命、關愛生命,這是對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規模,立法者不再會因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耗費大量的自然和社會資源而輕易的采取死刑這種似乎是成本最低的刑種。
其二是法學理論。死刑作為與國家相生相伴、人類最古老、也是最殘酷的刑種,人們對死刑的巨大威懾力的頂禮膜拜,直到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學家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提到了廢除死刑這一時代最強音,自那以后學界各法學流派紛紛開始了對廢除死刑的理論基礎的建構,其中最具有代表的當屬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首先,根據社會契約理論,人類初始,為了抵御自然界的侵害和便利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他人的侵害,每個人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利讓渡出去,從而形成國家,讓國家作為個人的代理人來管理整個社會從而保證個人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這是個人讓渡權利的初衷。在這些權利當中生命權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個人并沒有將生命權讓渡給國家,如果存在死刑剝奪個人的生命權,有違國家成立的前提,國家對被告人適用死刑是不合法的。其次,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法學派通過比較無期徒刑和死刑認為,無期徒刑剝奪的是人自由,死刑則是生命,從成本上說無期徒刑的成本要低于死刑;同時從刑罰的威懾力角度來講無期徒刑和死刑的威懾力相差無幾,在效果處于同一重量級的前提之下,死刑的成本要遠遠高于無期徒刑,因此選擇死刑是選擇高成本低收益,死刑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刑種,應該廢除。
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法學理論構建愈加完善成熟,我國的死刑制度的終將走向消亡,這是世界歷史的潮流,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朝著一個正確的道路發展的前提之下,同時考慮到我國相對嚴峻的治安形勢和對于死刑廢除現階段缺乏廣泛的社會認同等客觀因素,廢除死刑的改革之路不能過快和激進,應該采取一種從死刑數量上控制,在死刑適用方面嚴格的手段,這也是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現階段采取的,正如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一樣。
參考文獻
[1] 黃素萍.論我國刑法中死刑限制的途徑[J].浙江社會科學,2009(8):46-47
[2] 張偉杰.刑法修改劍指“死刑偏重,生刑偏輕”[N].工人日報,201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