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29-01
摘要:當代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價值體系發生了許多分化與重組,在審美層面的集中體現為由統一轉向多樣、由教化主導轉向自由選擇.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研究提升大學生審美素質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審美 價值取向
當今社會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要想將來在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也必將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正是這種功利性的驅動,使得當今大學生的審美素質相對低下。詩意情懷缺乏,人生境界低下,是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開展審美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審美教育正是陶冶大學生精神情操,救助他們人生失落的良方。
1 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素質現狀
審美教育歷來是中西方哲學家、美學家和教育家所重視的一個問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教育宗旨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組成了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的體系結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而審美教育正是開啟學生詩意情懷,提升、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然而,反觀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素質,便會透露出我們在審美教育中明顯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當代大學生過于注重外在美而忽視內在美。在言行、服飾上過于追求標新立異,而在思維方式上卻人云亦云,忽視內在人格的建構及精神世界的修養。其次,審美意識不強,審美能力相對低下。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視覺影像的沖擊,使得當代的大學生滿足于一種感官刺激的快感。這不只造成審美能力、趣味之退化,同時對其精神能力正常發育,對人類整體精神創造力都是一種至深的傷害。
2 大學生審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讓青年人應接不暇,使其在審美價值觀上陷入迷茫。廣大青年學生在這種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間百象對他們來說有著無比強大的吸引力,從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處于青春中期的大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已達到了一個較好的結合點,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缺乏引導,他們往往把平庸化的東西奉為時尚和潮流,盲目追隨、接受,甚至是沉迷,而深刻崇高的東西卻被視為落伍,不屑一顧。
2.2 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向青年人提出新的挑戰,使其對美的鑒別能力大打折扣。現實世界中,美與丑往往混在一起,有時難以分辨。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藝術在不知不覺中不斷消解著傳統文化的權威,高雅的東西受到冷落,通俗淺薄的文學卻在流行。在審美方式上,他們追求淺顯直接,更愿意從詩歌走向對話,從交響樂走向通俗歌曲;在審美情感上,他們不再崇尚含蓄古樸,而是樂于標榜自我、急功近利。
2.3 求學就業等各方壓力的增大讓青年人負擔過重,使其對美的感受能力受到阻礙。豐富、敏銳的感受能力是通向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是我們進行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只有通過審美感受這扇門扉,才能進入審美過程。但在現實生活中,科學知識的價值力量和現實的就業壓力,使得大學生們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放到了專業學習和各種可以為就業帶來優勢的“考級”、“考證”上,嚴重抑制了審美感受能力的發展,并覆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在他們心靈中,“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域越來越小,看問題、做事情往往呈現出模式化、程式化,甚至陷入某種誤區不能自拔。風華正茂的年代,卻不能給人一種朝氣蓬勃、詩意盎然的精神風貌。
2.4 轉型期的教育方式易讓青年人選擇對抗與逃避,使其對美的創造能力逐漸消失。一方面,青年人有著強烈的自主性和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身心還尚未發展成熟,審美層次不高。另一方面,學校正在從對學生的“灌輸式教學”向“充分調動學生潛能”轉變,家長正在從對孩子的“簡單教條說教”向“主動深入了解”轉變,這樣才能真正與他們溝通,理解這一代的孩子,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主動承擔起創造美的責任。
3 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應采取的措施
首先,應該明確審美教育的實質以及它的目的。簡言之,審美教育就是以審美客體為媒介,引發內在經驗,從而導致審美效應即審美心理結構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而審美心理結構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意味著人性的完整、自由的實現和發展。因此,審美心理的建構、人性的完整與自由的實現,這就是審美教育的實質,亦是終極目的。
審美能力的培養:審美主體從事審美活動需要具備的特殊生理、心理能力,即為審美能力。大學生審美教育注重審美能力的發掘,須超越一般的知識形式、邏輯方式、工具態度而尋求心靈悟性、直覺體驗能力的訓練,一言蔽之,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獨創力。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羅丹曾說:“藝術家所見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所見到的自然,因為藝術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體會內在的真實。”所謂大師,不過就是在普通人司空見慣的事物背后發現美,體味美。當代大學生要在親身體驗和感受現象世界中培養自己具有“音樂感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最為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一顆敏銳的心靈,去感受美的形式。只有如此,才能在普通中發現美好,才能于平淡中感受世界的鮮活。
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想象在審美活動中起著樞紐作用,有極大的能動性,能給審美心理功能以無限廣闊、充分內在的自由。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審美想象力的培養,來源于豐富的審美經驗。大學生要借助各種藝術形式在審美實踐中培養自己對于美的體驗、回味。
審美情感的培養:審美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人們在審美活動和藝術欣賞中,通過對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自然形象和社會形象的直觀的、具體的感受,激發感情活動,產生情感體驗,在美的愉悅和享受中使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鍛煉,在潛移默化中不斷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一個具有敏感的審美情感的人,內心世界將是豐富多彩的。
參考文獻
[1] 陶東風.社會轉型期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