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95-02
摘要: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向系統化方向發展,通過對產品價值鏈上中下三方位投資來實現對整個價值鏈的控制。本文在對系統化投資趨勢進行概述,分析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跨國公司 系統化投資
1 跨國公司對華系統化投資趨勢概述
1.1 跨國公司把對華系統化投資納入其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
1.1.1 在華建立采購中心: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工貿易超過一般貿易,80%以上的外資企業從事加工型生產經營。跨國公司除了不斷擴大自己在華直接投資生產外,還加大了在中國的采購力度,通過采購的方式來完成全球供應鏈的配套。
1.1.2 由組裝加工開始向生產基地轉化: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跨國公司紛紛增資擴股或投資新建企業,加長在華投資的產業鏈,深化在華企業的加工程度,中國開始呈現逐步成為跨國公司生產基地的趨勢。
1.1.3 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和投資公司: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已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表明跨國公司需要一個管理運營中心來統一協調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的投資和經營,也說明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已經具有了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指揮協調的地位。
1.2 對華投資由制造業向研發和服務擴展:
1.2.1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縱向一體化的向后延伸: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開始關注產品的研發過程在中國建立大量的研究機構,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電子、日化等領域。
1.2.2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縱向一體化的向前延伸:大量的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在中國對開放服務業做出一定承諾后,服務業更成為投資熱點,從而形成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向前延伸。他們關注的是與產品相關的下游服務,投資主要集中在銀行、保險、物流等方面。
1.3 通過地區聚集實現投資的系統化:
1.3.1 城市群上的聚集:在中國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的優勢是研發和制造,珠三角的優勢是服務和制造,而環渤海地區在研發、制造和服務這三方面是比較均衡的。
1.3.2 具體城市上的聚集:在城市群的基礎上,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城市的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地理區位等優勢,將投資更進一步向具體城市聚集。
1.3.3 具體產業園區的聚集:這些產業園包括政府設立的工業園區、高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也包括外資企業集中而自發形成的園區,如上海浦東的金融、保險等跨國公司的聚集,江蘇昆山臺資IT類企業的自發聚集等。
2 系統化投資趨勢下暴露出的問題
2.1 跨國公司在對華系統化投資中存在的問題:
2.1.1 投資流向在區域和領域上的過度集中:跨國公司選擇投資區域和領域時,考慮最多的是該地區相關配套設施是否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是否優惠,是否能迅速轉化為利潤等。這導致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在地區和行業上的的過度集中,從而導致惡性競爭、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問題。
2.1.2 有待與中國國情的進一步融合:由與中國國情格格不入到逐漸融合,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涉及產品和服務本身,還涉及企業文化、內部管理、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等多方面。
2.1.3 投資目標過于倚重中國市場:跨國公司對華系統化投資的主要目標是一種市場尋求型而非效率尋求型投資行為。但一方面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中國國內市場的增長是有限的。中國的現實情況與跨國公司的心理預期產生偏差,挫傷投資熱情。
2.2 系統化投資趨勢下中國面臨的問題:
2.2.1 中國吸引外資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全球FDI高增長時,流入中國的外資較少;而當全球FDI下降時,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發達國家某些產業的資本流入飽和后,剩余資本流入中國;二是在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不穩定因素時,國際資本會選擇中國。因此,中國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并不強。
2.2.2 需求增長緩慢,市場競爭過于激烈: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市場尋求型,但近年來中國貧富差距擴大,多數消費者購買力增長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體制改革,消費者的消費重心集中在這些上面,而對工業制成品的需求增長緩慢。加之國內開始成長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因此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這與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潛力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的距離。
2.2.3 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優惠政策與周邊國家相比,不具有吸引力:由于戶籍制度的局限,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住房、醫療等費用的不斷上漲,使得東部沿海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減退。在招商引資政策方面,中國周邊國家如韓國、泰國等,給予外資的優惠政策要超過中國。
2.2.4 吸引外資的制度環境還有待完善:中國的專利保護制度不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業并購制度尚未形成;投資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太多,政策不具有穩定性和明晰的可預見性,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預期。
3 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3.1 繼續實行對外商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繼續實行對外資優惠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在此基礎上,國家應對外資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優惠政策導向中西部,導向國家鼓勵的產業部門。
3.2 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發展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關聯和配套產業的發展水平是決定跨國公司是否投資、向何處投資的重要因素,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關聯配套產業,這對吸引外資有積極意義,也利于促進跨國公司的系統化投資。
3.3 創造新的要素優勢,尤其注重本土化的人力資源積累: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活動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本土化需求的,所以本土化的人力資源積累,是目前我們培育新要素優勢的重點。在電子及通信設備等領域,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大量使用中國廉價的“高智力群體”進行研發活動。
3.4 加快國企改革,完善跨國公司并購法案,推動跨國公司做大:國企改革中存在著產權主體不清等問題,使跨國公司在并購的具體操作中遇到難題。加快國企改革,明晰產權歸屬,是實現跨國公司并購的前提。跨國公司對國企并購產生兩項重大意義:一是符合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主流方式,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引資;二是實現跨國公司的系統化投資,通過跨國公司的資本和技術,將國內分散的參差不齊的資產整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魏怡華.我國利用外資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2003(79).
[2] 倪懿璇等.跨國公司在華FDI與中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J].現代管理科學,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