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95-02
摘要: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創新教育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有: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分別從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力以及引導學生在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這三個方面淺談自己在高中化學新教材中探究實驗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創新能力 探究實驗 學習興趣 延伸拓展
化學發展的歷史證明:化學科學的任何一項重大的突破,無一例外地是經過化學實驗而取得的。正如波義耳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探究性實驗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實施的,在選擇和探求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去參與活動。在此過程中,他們始終處于緊張、積極的狀態。從選擇內容到動手實驗,得出結果,都是學生自己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選擇和獲得新知,教師只起指導、組織和協助作用。它可以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自主性。
1 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驗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學生不再是一味聽教師講、看教師做,而是在允許的范圍內,由自己來確定時間的分配,進行方案設計和實驗操作,對實驗結果加以分析并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氛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此激發其主動參與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果學生對實驗產生了穩定興趣,帶有自覺性和持久性,就能夠主動鉆研,認真操作,掌握更多的實驗知識,深入理解實驗原理。反之,如果學生對實驗不感興趣,處于被動狀態,即使是自己動手做過的實驗,也毫無印象,那當然談不上遷移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在培養學生實驗的穩定興趣上下功夫。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創設探究情景。化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該精于設計,巧于結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竟,激發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現象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現實意義,以便培養其在解決問題時思維的實踐性。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以下材料:六十年代,五角場地區大部分還是農田,有一天早晨,農民起來發現沿馬路兩旁的雜草以及一些農作物都發黃死了,便感到很奇怪,經過調查,原來有一輛裝有氯氣瓶的車經過,發生了氯氣泄漏造成了這一現象,幸好當時沒有人員傷亡。閱讀完材料,問題隨之產生:如果發生氯氣泄漏,你如何逃生?如果氯氣有毒,為什么生活中能用氯氣消毒自來水?課堂內一下子象炸開了鍋,學生討論得非常激烈,很多學生都積極發言,如:逆著風向跑;往高處跑(密度比空氣大);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用堿液、石灰水噴灑;就近用水龍頭沖灑地面等等。同時,學生探究氯氣性質的熱情、積極性就會隨之上升。
2 培養學生重視探究過程,提高實驗觀察能力
化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化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地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化學學習中的化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再認識,但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化學實驗是一致的。當化學實驗被用作探究性學習的途徑時,化學實驗的創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顯示出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說。所以,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培養學生重視探究過程。
實驗離不開觀察,觀察少不了思維,應用實驗知識解決問題需要良好的觀察力。所謂觀察力,是指能夠敏銳發現實驗現象中不顯著的卻是本質特征的能力。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學生,能細致觀察到實驗現象的特征,并把它應用到解決問題中去。例如,“鑒別苯、乙烯、甲苯三種液體。”這道題解的常規思路是先分別與溴作用,能褪色者為乙烯,余者為苯和甲苯,再進行鑒別。然而有些學生只用酸化了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用來區別。他們認為,如果很快褪色者為乙烯,緩慢褪色者為甲苯,不褪色者為苯。從這些思路分析,由于他們動手做過甲苯和乙烯跟高錳酸鉀溶液作用的實驗,而且認真細致觀察過這些實驗的全過程,并能把這些觀察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來,使解法更為簡便。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注意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啟發學生積極感覺、知覺事物的變化,自覺地進行觀察實驗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過現象,積極思考,這樣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結論。
3 鼓勵學生在原有的實驗基礎上對實驗進行延伸和拓展
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等,其主要體現在靈活性。一是思維方向靈活,善于從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全面 靈活地進行綜合分析;三是遷移能力強,能舉一反三,多解求異,進行發散式思維。
而在原有的實驗基礎上對實驗進行延伸和拓展更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高層次要求,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一定的實驗技能,通過分析、綜合、推理、聯想、想象等多種思維活動設計出實驗的具體方案,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如何設計實驗組合裝置驗,這個過程能讓學生親自嘗試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飛躍。通過這樣的延伸和拓展,既讓學生重視課本基本實驗,又能從中得到了提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質時將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數同學認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該水褪色,但少數同學回答卻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時產生的副產物SO2也可使溴水褪色。這種有爭議的問題就激發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到底乙烯能不能使溴水褪色,怎樣才能檢驗乙烯?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只有不斷求索才能真正體現探究的價值和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們實踐探究性實驗教學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以發揮,都成為具有自信、自強、自我發展和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科學探究的體驗,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獲得成功,這是我們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目的,也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學化學實驗探究型創新學習模式的探索》,2002-2007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2] 朱越、岳剛德.《高中化學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海南出版社,2004,4
[3] 周小山、 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7
[4] 劉煥成.《 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型創新學習模式的探索》.安丘市第一中學.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