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48-02
摘要:律師作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其參與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對于糾紛的解決、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律師參與社會矛盾的化解工作,既是律師的一項權利,也是律師的一項政治任務和長久使命,是由律師的性質、地位和工作特點決定的。筆者認為,提高律師隊伍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應當從律師、律協和政府三個角度出發,律師應樹立“調解優先”理念,積極化解訴訟矛盾;律協應“整合律師資源、搭建律師信息交流平臺”,提高律師的決策質量;政府應樹立“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理念,加大對律師法律服務的投入。筆者希望自己從律師、律協、政府這三個角度的探析,能夠拋磚引玉,交流共享。
關鍵詞:化解社會矛盾 使命 調解優先 法律服務
1 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當下,我國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的時期。多渠道、全方位、法制化、及時有效的化解社會矛盾成為目前最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律師作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由于其工作上的法律優勢、職業優勢和身份優勢,其參與化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矛盾化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律師是在法律框架之下所做的兼顧矛盾雙方合法利益的法律解決方案。即便律師作為矛盾一方的代理人,在爭取己方最大利益的同時,律師都要考慮對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兼顧矛盾雙方利益、公平合法的法律解決方案能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第二,律師接觸社會各類人群,又都有出庭訴訟解決訴訟矛盾的實戰經驗,使得律師善于捕捉矛盾雙方的心理及訴求,容易把握矛盾的雙方的主要癥結,從而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
第三,律師相對獨立超脫的社會中介者身份,容易在政府、企業、個體之間起到溝通、平衡的橋梁作用。因此,律師在沖突對立的矛盾之間,即能置身事外,保持案外人的冷靜與理智;又能胸懷二者,積極在矛盾沖突中巧妙周旋。
正因為律師群體具備的法律、職業和身份優勢,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律師隊伍的作用。2007年,司法部作出了組織律師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主題實踐活動的總體部署,要求律師積極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運用律師的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律師在疏導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律師也積極投入到矛盾化解工作中。
2 律師擔負起化解社會矛盾的原因
在我國,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律師的長久使命。正如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才亮所言,律師負擔化解社會矛盾這一使命是有其律師性質、地位、工作決定的。
第一,我國律師的性質決定了要肩負這一使命。 律師是人類社會從人治到法治的產物,中國律師是我國民主與法治的成果和象征。我國律師已經成為“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二條)。法律是律師生存的法寶,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比律師更渴望法律能正確實施,社會有公平和正義,能夠穩定有序的前進。所以,引導當事人依照法律途徑反映訴求,能充分發揮律師自身職能作用,這就是律師化解社會矛盾的本能,也是律師在化解社會矛盾的動力。
第二,我國律師的地位決定了要肩負這一使命。律師在同為法律人的警察、檢察官、法官相比,其權利來自于當事人的信任而產生的委托,也正因為如此,律師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優勢就在于多數律師與當事人的“天然盟友”關系,律師就是為當事人利益服務的人。 不可否認,律師自產生以來就有“害群之馬”,對律師的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但相比之下,權力機關與民眾的關系更存在問題。行政和執法機關的公信力嚴重下挫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在社會矛盾激化之時,律師的勸導會比權力的壓制更有效果。
第三,我國律師的工作決定了能肩負這一使命。律師沒有特權,也沒有剛性的市場。律師是通過扎實的法律知識而“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多數律師是戰戰兢兢地捧住這個泥飯碗在市場上討生活。與當事人的溝通直至取得信任而接受委托,其做人工作的能力遠勝于其他法律人。 客觀的說,在同樣的條件下,一個好的律師肯定可以勝任一位警察、檢察官、法官以及公證員的工作。所以,當某個事件引起當事人情緒激動,矛盾激化可能作出過激行為之前,律師建議其依法維權就可能被接受。
3 律師如何高效參與化解社會矛盾工作
如何提高律師隊伍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更好的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筆者作為一名執業多年的律師,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從律師、律協、政府三個角度就這一問題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3.1 律師應樹立“調解優先”理念,積極化解訴訟矛盾。訴訟代理是律師最基礎最主要的業務。訴訟案件除刑事案件、行政部分案件不能調解之外,大多數案件都涉及民事權益,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適用調解。訴訟案件律師調解工作做的好,可以為當事人省去復雜的二審、再審程序。即能減少當事人的訴累,又能減輕司法機關的壓力,作到息訴息訪,徹底化解矛盾。律師調解工作做的不好,則適得其反,可能又制造或激化矛盾。
因此,筆者建議:第一,律所應加強對律師的政治素質、全局觀念等方面的教育學習,培訓、強化律師樹立“調解優先”的理念。第二,律師自身也要以維護當事人最大利益為出發點,樹立“調解優先”的理念。特別是當事人愿意調解時,律師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提供正確可行的調解方案供當事人決策。第三,為了取得良好的調解效果,筆者個人經驗是耐心傾聽當事人陳述很重要。很多案件的矛盾根源不僅僅是某個專業的法律問題,而是與當事人的情感、文化、經歷、環境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耐心傾聽是短時間內了解人、抓住人的好辦法。所以,律師應在案件代理過程中養成耐心傾聽當事人陳述的習慣。
3.2 律協應“整合律師資源、搭建律師信息交流平臺”,提高律師的決策質量。目前社會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錯綜復雜的根源在于我國社會進入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形成及解決通常涉及多種因素,許多矛盾不僅僅是某個專門的法律問題。
這種矛盾錯綜復雜的現狀向律師的法律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第一,必須專業化和團隊化。律師個人,即便是最優秀的律師個人也難以獨自應對復雜的社會矛盾,所以,整合律師資源,組建專業化和團隊化的的律師隊伍極為重要。第二,必須提高信息化程度。信息是決策的基礎。信息化程度奠定了決策的質量。律師只有充分掌握所需信息,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所以,搭建律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讓老律師與年輕律師之間,專業特長不同的律師之間,掌握不同信息的律師之間,以及律師與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能夠方便、快捷的進行信息溝通,將對提高律師的服務水平和決策質量大有裨益。
律協作為律師之家,擔負起整合律師資源的組織作用,及搭建信息交流的橋梁作用。律師個人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及業務特長加入了不同的專業委員會。此舉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律師個人的業務能力。另一方面,也組建出一支專業的律師團隊,當相關職能部門出現社會矛盾需要專業的、高質量的律師法律服務時,有一支律師團隊能夠積極面對。
3.3 政府應樹立“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理念,加大對律師法律服務的投入。目前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參與信訪、作政府的法律顧問、法律援助、法律宣傳等方面。相當一部分律師是志愿行為或低報酬行為。因此,需要政府投入,比如政府購買律師的法律服務。理由如下:
第一,這是目前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現狀要求。律師是自由的法律工作者,律師的收入來源于當事人的委托。在當前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現狀下,律師法律服務如果完全市場化就會造成優秀的律師資源將集中在富者階層。因為富人和權貴階層請得起最好的律師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務,而弱勢群體和中下階層或是請不起好律師或是根本請不起律師。所以,完全市場化就會造成弱勢群體和中下階層不能得到平等的法律保護。如何吸引優秀律師資源進入這一階層,在當前貧富差距過大的現狀下,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政府投入(或補貼)律師法律服務的行為能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第二,這是經濟規律的要求。經濟學原理中有一項“正外部性”原理。即“某項活動帶來的部分利益由這項活動無關的第三方獲得,政府要向引起正外部性的生產者給予補貼”。律師的法律服務也具有此性質。律師承擔著與公檢法不同的法律職能。律師雖受個體委托,維護的是個體的合法權益。但作為法律職業體中的一員,律師和公檢法共同保障了人權、維護了法律的尊嚴;維護了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法制秩序。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從更公平正義、更民主法制的環境中受益。因此,律師的法律服務具有“正外部性”,政府應該向投入或補貼教育一樣,投入或補貼律師的法律服務!
目前,筆者建議下列兩個方面急需政府加大投入:
第一,律師進社區。為化解社會矛盾,黨中央確立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的大調解格局。社區、街道辦等基層組織是人民調解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社區、街道辦等人民調解部門,律師能積極介入,用專業的法律服務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這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同時,律師進社區,可以及時解答老百姓的法律問題,滿足老百姓對專業法律服務的需求。律師的這種“一對一”的法律宣傳是任何其他媒體、其他機構的普法宣傳無法替代的。因此,律師進社區對提高公民法律素養,從源頭化解矛盾意義重大。
第二,加大對法律援助案件的投入,提高疑難復雜法援案件的律師補貼標準。法律援助制度是幫助弱勢群體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重要制度。對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筆者認為,政府投入資金過少是法援制度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被批準的法律援助案件個數和需要被援助的人群相比,數量較少。許多人不得已通過信訪途徑或鬧事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法援案件律師的補貼標準有待提高。總之,政府應有購買法律服務的理念,加大對律師法律服務的投入,使律師的志愿行為和市場行為有效的結合起來,更好的作好矛盾化解工作。
綜上,化解社會矛盾,律師大有作為。借用林肯所言“作為居中調停的人,律師地位獨一無二,是促成和解的最佳人選。”因此,提高律師隊伍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既是社會現狀對律師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律師自身適應時代發展之需求。筆者希望自己從律師、律協、政府這三個角度的探析,能夠拋磚引玉,交流共享。
參考文獻
[1] 陶然.《政府購買法律服務體現“保民生”深意》[N].南方日報,2009年10月16日,A04版
[2] 《人民論壇》.2010年7月(上)總第295期,人民日報社,第8頁
[3] 賀海仁.《為人辯護的正義事業》[A].法學家茶座,第18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第13頁
[4] 查爾斯·弗雷德.《“作為朋友的律師:律師與客戶關系的道德基礎” 》[J].載《耶魯法律雜志》,1976,第1060-1089頁
[5] [美]雷蒙德等.《律師、公眾和職業責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