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05-02
摘要:隨著“第五代媒體”的廣泛運用,大學生成為了新興媒體技術使用下的最廣泛、最活躍的群體。作為“數字化生存”的最先體驗者之一,新興媒體的交互性和創新性為大學生提供了與世界同步發展和充分展示個人才能的空間,為他們成長、成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利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新興媒體 大學生 不良影響
1 大學生媒介接觸基本概況
華東師范大學和河北大學的調查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注:表1根據《現代廣告》2004年12期《大學生廣播媒介接觸調查一文數據統計》;表2摘自《河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對高校學生傳媒素養現狀的調研》原文)
根據對上面的調查數據分析研究后發現,大學生容易產生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①過分依賴新興媒介。手機微博等新興媒介的出現使大學生耳目一新,其快捷、便利、及時的特點使之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迅速躥紅于大學校園。
②對傳統媒體的選擇有所減少。大學生認為,權威媒體的報道部分過于枯燥泛味,且深度報道和評論所占篇幅較大,不符合大學生日益快速簡單,對資訊類信息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品位。
③在內容上,過度依賴新興媒體。新興媒體使得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變得模糊,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被改變,有些學生因此失去理性和自我,處在被動接受外界信息的狀況之中,縮小自身的思想空間,弱化思維判斷力和想象力。
2 新興媒體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
2.1 新媒體作為釋放平臺,易導致政治心理不健全:由于新興媒體作為一個公共信息平臺,其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的特點,給了不良信息及垃圾信息足夠多的曝光機會,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伴隨著西方的政治文化侵略,甚至包括各種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反人類的消極價值觀念夾雜其中,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帶來了現實的沖擊,腐蝕其心靈,動搖其信仰,混淆其價值觀,使大學生群體感染“灰色心態”導致政治心理不健全,甚至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宣傳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普遍認為,“新興媒體若管理不好,很可能成為‘和平演變’的工具。”
2.2 新興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性,沖擊了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由于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的復雜性、開放性等特點,各種有害文化理念和思想理念,魚龍混雜,易使部分大學生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身價值追求的過程中受到不良干擾。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學生傳統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開始模糊起來,原來支持自身價值觀念的社會道德生活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進而造成道德評價失范、道德相對主義盛行,最終必然導致大學生優良傳統道德觀念缺失。
2.3 新興媒體中的非正式組織,易誘發大學生群體事件:新媒介傳播特性縱容了群體傳播,使得群體傳播風險性極高。在新興媒體中,基于物質、精神的需要,資源隨機結成了許多群眾性的非正式組織,如網絡社區、聊天室、QQ群、熱點微博等。這些組織無正式機構,無嚴格規章,因來去自由和志趣相投等原因得到了成員的高度認同,行為有強烈的一致性和盲動性,往往會一呼百應。由于非正式組織促成了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微觀”,那么小道消息、甚至謠言誹謗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傳播,給一些缺乏甄別能力的大學生思想上造成混亂,很容易被人煽動利用,形成群體事件。
3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應對
3.1 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建構良好的媒介環境:我國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本來就起步較晚,屬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情形,而國內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落后以及理論應用于實踐非常緩慢。所以,相關的教育機構、教師及大眾媒體應該注重這方面的理論構建、課程開展及輿論引導,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和諧民主的媒介氛圍。與此同時,大學生自身應更好地利用媒介學習新知識,自覺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響。
3.2 加強隊伍管理,提高整體素質,努力創作更多更優秀的作品:新媒體作用發揮得好與壞,工作隊伍是關鍵,提升新媒體工作人員的素質已成為當前政府、高校及傳媒界的迫切任務。首先,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使其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明辨是非能力,從而真正承擔起傳播先進文化的使命。其次,提高其業務能力,使其擁有制作內容健康、技術含量高、形式活潑的作品的能力。第三,提高其自律意識。第四,盡快推行準入和考評制度,使不具備過硬素質的人員不能從事新興媒體的工作。
3.3 加強信息傳播管理,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目前,政府對大的門戶網站、移動通訊運營商的管理比較得力,但對于數量眾多的小信息來源監管不利。政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一是必須強化公眾舉報意識,增加其舉報途徑,對不良信息及時掌握并處置;二是培養兼職隊伍作為政府在新媒體中的觸角,高度關注其中的非正式組織,并且建立預警機制,發現極端苗頭及時處理;三是培養技術人才,增強監管能力;四是進一步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制度法規,完善新媒體發布信息的監控機制,從信息源頭把好關。同時,引導高校通過建立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加強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 常玉華,宋杉岐. 當代大學生與新興媒體[J]. 黨史博采(理論). 2008(05)
[2] 王海濱.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崇拜成因分析及對策[J]. 新聞天地(下半月刊). 2011(05)
[3] 鄭歡,楊啟富. 淺談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影響[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