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256-02
摘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利措施。
關鍵詞:多媒體 創設情境 興趣 有效教學
多媒體教育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一種教學手段,呈現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將是我們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要面對的問題。
1 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技術開辟了興趣、情感激發的廣闊途徑,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通過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多媒體界面展示學習內容,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使事物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富于感染力,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認知內驅力,促進積極思維,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中國近代史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上課開始就放反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的幾組鏡頭,仿佛把學生帶回那個年代,猶如身臨其境,展開已學知識的聯想,在學生思維活動達到高潮時,再提出與本課有關的重點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如: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中會經歷哪些艱難困苦?這樣既自然地過渡到新課,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師生共同參與順利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 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道理。講《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選出了《長征組歌》中的幾首歌曲,播放一段激起高亢的樂曲:紅軍都是英雄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通過播放歌曲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從心底深處迸發出這一種對紅軍英雄的無限崇敬之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如講到南京大屠殺事件時,我通過放電影錄像,講述這一史實,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華的罪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深受啟發,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好本領…,表達了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愛國之情,達到了歷史教學應有的效果。
3 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必須是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而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因此教師如果能夠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產生多元效應,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可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化難為易,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如在學習《戰略大決戰》一節時,學生對解放軍戰略反攻目標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戰役的進程往往因地理知識所限,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幾幅動態地圖,通過流動的箭頭把敵我雙方的攻防路線及戰略態勢進行演示,再配上有關三大戰役的影視錄像片的有關資料,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僅較清楚了解戰爭進程,理解我軍作戰方針和意圖了,更掀起了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
4 運用多媒體技術,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有效,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觸發學生的靈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再加之教師的循循善誘和適時點撥,便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搭建了極佳的平臺,在
這樣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步步提升。如揭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進程”,采用多媒體技術,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上,陸續加上《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到割地的面積越來越大,賠款的數額越來越多,被迫開放的港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到內陸。使學生邊看邊思考,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總之,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配合歷史教學,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的共同參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伏化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我認為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都要因材施教,靈活應用;課件制作要符合自身的教學需要,運用要適時、適當、適度,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