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41-02
摘要: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戰略以來,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法制體系。但是隨著經濟發展,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本文就新歷史時期,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和完善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西北民族地區 法制現代化 問題 成因分析
西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的地方,加強西北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充分發揮法律制度的引導、規范作用, 有利于保障西北民族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協調。因此在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迫切需要西北民族地區實現法制現代化。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西北民族關系出現許多新情況,民族分裂勢力上升,威脅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原有的法制體系已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新情況,進一步加強西北民族地區法制建設,促進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進程,完善西北民族地區法律體系,對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和諧社會發展,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西北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自治法為主要,包括各種調整民族關系的法律法規在內的民族法制體系。目前,我國共出臺了134個自治條例,418個單行條例,變通規定70多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有效解決了各種民族問題,促進了西北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平穩、快速的發展。但西北民族法制體系仍屬初期,許多方面還不完善,相對西北民族地區的實際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諸多問題。
1.1 西北民族地區立法工作滯后:西北民族地區立法工作起步晚,進程慢,工作比較滯后,主要變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多數的自治州和自治縣都制定了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是廣西、內蒙古、新疆、寧夏和西藏五大自治區至今仍沒有自治條例,是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缺失,直接影響了整個西北民族地區法制建設進程。另一方面現有的民族法律法規大多數是原則性的,概況性的,可操作性、執行性較差。大部分民族地區法律法規未能結合西北民族自身特點和當地環境資源的特性進行立法,使得中央部門法律法規與自治區實際情況不銜接,不能平衡中央和自治區各方面利益,妨礙了自治區法制現代化進行,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2 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監督制約機制滯后:法律監督在一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好的法律沒有任何的監督制約也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西北民族地區行政執法人員違法違紀案件較多,違法辦案、刑訊逼供、有罪不究等問題凸顯,少數民族人民反映強烈,嚴重影響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由此可見,在西北民族地區執法人員素質整體不高,人們群眾的法律意識較低的情況下,建立健全法律監督制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1.3 民族立法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民族法學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形成和發展的,是以民族法律法規為研究對象,具有與其它部門法學科不同的特殊性。目前,我國西北地區民族法學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對民族法制建設面臨的實際問題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論。因此,我國民族法制建設中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帶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盲目性,使得民族法制的立法進程過慢,質量不高。
1.4 西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法律意識淡薄:西北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地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的生活方式較為保守,對法律法規認同和遵守程度受到了國家法律法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影響。因此,在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依然受家族宗法、宗教法則、風俗習慣、權威意志等各種秩序的影響。近些年隨著民族法律制度的宣傳,人們權利意識和法律觀念逐漸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現代法律觀念的淡薄,習慣法和落后思想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進程。
2 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進程中問題的成因
西北民族地區法制建設的現實情況表明,我國的民族法律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國家法律在民族地區的實施還存在諸多障礙,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進程舉步維艱。筆者試圖從西北民族地區特殊的經濟狀況、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研究、分析和探尋其成因。
2.1 經濟制約因素是影響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指出:“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落后是制約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的根本性因素。
受歷史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整體水平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西部大開發的傾斜政策,同時加大投資等方式大力扶植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西北地區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一般來說,市場經濟越發達,越需要法制的規范與保護。反之,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能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例如市場經濟要求公平競爭,對競爭雙方的權利和行為給予法律的保護和規范,可見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對法律規范的渴求程度越高,法制建設就會越成熟。在我國西北民族地區市場經濟發展遲緩,人們對市場競爭的認識不全面缺少主動性造成了對法制需求的減弱,嚴重影響了法制現代化進程。
2.2 文化因素是影響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原因
2.2.1 西北民族地區傳統習慣方面的因素。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2]同樣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也離不開當地的文化習俗,特別是離不開歷史傳統和習慣。西北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并有著堅定的宗教信仰,它們對各民族成因在生活和行為上有重大的影響,不自覺的控制著它們的心理和價值取向,支配著它們的經濟活動和行為。其中有些歷史傳統有助于法律的實現,而有些則與法律規范相沖突,影響著民族法律法規的實施。
2.2.2 西北民族地區成員文化教育方面的因素:文化素質因素首先表現在少數民族成員文化素質不高。西北民族地區地處我國偏遠山區,地廣人稀,貧困落后,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比重較大。據統計有些貧困縣文盲率高達38%,青壯年勞力文盲、半文盲率達67%,兒童因貧困輟學者比比皆是。西北民族地區社會成員文化素質偏低,對法律法規的認知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直接影響了法制現代化的發展。其次表現在法律專業人才缺乏。西北地區經濟落后,條件艱苦,法律人才流失嚴重。有些偏遠地區一個縣都沒有一個專業的律師,而整個縣級法院也沒有幾個法律專業出身的法官。法律人才的缺失,影響了當地法律知識普及和宣傳工作,影響了少數民族法律規范使用,制約著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3 完善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建設的對策
為加快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進程,促進西北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西北民族地方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3.1 加強民族法學理論研究,推動法制普及,提高法律意識:理論研究對實踐起指導作用,為民族立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我們要加快民族法學理論研究,加大對民族法學教育投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有效提高我國民族立法質量,推動民族法制普及和教育,加快民族法制建設進程。
3.2 加快民族立法工作:加強和完善民族立法工作,應從現有的民族法律法規入手,增加法律法規數量,提高法律法規質量,改變法律法規結構。加快制定五大自治區自治條例;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加快制定有關市場經濟方面的立法;結合西北地區特有的環境資源情況,制定和完善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法律,促進西北地區經濟長久、持續發展。
3.3 完善監督機制:西北民族地區在法制建設過程中,還必須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讓西北民族地區人民可以通過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對執法人員進行監督和制約,有效糾正和制止執法人員的不當行為,促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確保民族區域自治權在法定范圍內有效行使。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C].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雷群、陸銘寧.對新時期民族地區法制建設現狀的思考[J].決策管理,2006,(23)
[4] 陳永勝.西北民族地區法制現代化的障礙性因素分析[J].甘肅理論學刊,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