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50-01
摘要: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式菜肴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關注中國,與此同時,色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開始倍受青睞。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韻味的英譯菜譜不僅可以起到信息傳遞作用,同時亦可弘揚中國文化。本文將從功能對等理論出發,分析中餐菜名英譯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幾種常用翻譯方法。
關鍵詞:中餐菜譜 功能對等論 翻譯方法
1 引言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政治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關注并了解中國。沉醉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及古老文化的同時,他們也被素有“世界烹飪王國”之稱的中式菜肴深深吸引。
因此,中餐菜譜名的英譯工作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一項龐大而艱巨的任務。然而,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和烹調方法的不同,各自承載著豐富的民俗風情且譯者翻譯不當等原因,目前中餐菜名的英譯仍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原本令人垂涎的美妙菜名,經英譯之后,不僅完全喪失了原有風格,甚至讓外國友人大為震恐,例如:“螞蟻上樹”被簡單地譯為 “ant up tree”;“宮爆雞丁”被荒唐地譯成“government abuse chicken”等等,外國友人見到這些菜名無不望而生畏,誠惶誠恐,食欲瞬時煙消云散。
為了更好的避免菜譜英譯過程中此類令人啼笑皆非錯誤的發生,本文在分析中餐菜名特點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找出目前中餐菜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總結出了中餐菜名英譯的幾種常用翻譯方法。
2 中餐菜名英譯的常見問題及功能對等論下的翻譯策略
2.1 常見問題:盡管近幾年已有不少學者涉足中餐菜譜名翻譯的研究,但這一領域畢竟還處于初級階段,使中餐菜單的英譯還不盡規范。以下將從兩個方面總結中餐菜譜名英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1 牽強附會地逐字翻譯,或單純以拼音代替:許多餐館為了圖省事,竟采取對菜名逐字逐句的翻譯方式,其結果的荒唐和莫名奇可想而知,例如:有餐館將“宮爆雞丁”逐字地譯為“government abuse chicken”,讓就餐的外國客人大跌眼鏡,甚至連不少中國顧客也覺得不可思議;另外也有餐館對一些比較難譯的菜名直接以漢語拼音來代替翻譯,而外國人很難從漢語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領會一道菜所真正蘊含的意義,如:不少飯店將“叫花雞”直截譯為“jiao hua chicken”,這種譯法讓多數外國客人不知所云,更不用說把中華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傳遞給外國客人了。
2.1.2 僅以詞面意義為主,未能傳遞菜譜信息:中國的菜名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都講求風雅,追求吉兆,就像上述提到的一樣,以這個標準來命名的菜譜名,一般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如全家福這道菜,不少餐館就把之翻譯為“Happy family”,然而這樣的翻譯雖然傳遞了中華飲食的傳統文化,卻未能傳遞該道菜的完整信息,使不少外國客人產生了困惑。
2.1.3 忽略了文化因素:眾所周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少在中國象征吉祥的用詞在西方卻是一種用詞忌諱,這一點同樣適用于菜譜名的翻譯,例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中餐館直譯成“Dragon and Phoenix”,這顯然是犯了忌諱,因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含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是只有在中國神話中才出現的飛禽,西方人對它卻沒有感性的認識。
由此可見,菜譜的英譯工作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工作, 不僅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諸多問題,還要盡力弘揚中華名族悠久的飲食文化。
2.2 功能對等論下的翻譯策略:
2.2.1 直譯:奈達在論證如何實現功能對等時指出“若直譯能實現在指稱意義及聯想意義上的功能對等,就無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調整”。這種方法可以運用于上述中餐菜名特點部分提到的以原料,加工形狀或烹飪手段而命名的菜肴,因為中英文中關于描寫原料、刀工和烹飪手段的詞基本存在對等語,所以可采用直譯方法,使譯文達到充分傳遞信息的功能。例如:“百合蒸南瓜”可以被直接譯為“steamed pumpkin with lily”;“清蒸桂魚”可直譯為“steamed mandarin fish”;“蝦仁豆腐”可直譯為“shrimps with bean curd”等等。直譯菜名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且譯文也較容易被讀者接受,可以達到功能和形式基本雙重對等的效果。
2.2.2 意譯:奈達在功能對等論中同時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對應的翻譯可能會引起讀者對指稱意義的誤解時,就必須對譯文作出改動”。在菜譜英譯中,菜名如上述關于中餐菜名的特點部分提到的若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或歷史典故,直譯就會引起讀者對菜名指稱意義的誤解。此時就必須采取意譯法。例如:“螞蟻上樹”這道菜若直譯為“ant up tree”,容易讓外國客人產生誤解,達不到傳遞菜譜信息的效果,此時,就需要采取意譯的方式,將其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更為妥當;“芙蓉雞片”若照字面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seremban”,會讓外國客人覺得莫名其妙,而其實這里“芙蓉”指的就是雞蛋白,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將其意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這樣就避免了誤解。在使用意譯法翻譯菜名時,我們舍棄了原文的形式,保留其意義,已取得功能對等的效果。
3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總結:現階段我國菜譜翻譯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問題頗多;然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化、經濟實力的加強、政治地位的提高,中餐菜譜名的翻譯工作任重而道遠,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 E J Bill, 1969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 陳德鴻、張南峰. 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