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50-02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的層次日益多樣化,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和校內師生的關注,加強對大學生心理薄弱狀況的教育和引導成為當代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的新課題。
關鍵詞:獨立學院 特殊群體 心理薄弱
一、大學生薄弱心理狀況綜合分析
基本對信科院管理系2009、2010級學生心理現狀的實際調查,采用問卷自測方式,發現目前信科院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的心理薄弱型學生,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狀況分析:
(一)大學生常見的薄弱心理表現
1.適應性薄弱心理
調查中顯示,無論是大一還是大二的學生都存在著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進入大學后,學生面臨著對新環境全面的適應和調整,而他們的適應和調整能力因人而異,一部分適應出現障礙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環境的現實與理想有較大的出入,進而產生心理落差,導致心理失衡;同時部分大學生對新環境、新教學模式不適應,可能產生困惑,這也是導致新生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2.學習性薄弱心理
由于教育模式的轉變,部分大學生產生了挫折感。大量的調查數據顯示,包括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績不穩當、考試前焦慮等學習問題是引起大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此外,學習興趣不高也成為部分大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原因。有的大學生在入學時選擇的專業方向與興趣志向不符合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倍感困難。專業課程負擔過重以及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極可能導致其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人際、情感性薄弱心理
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缺乏集體感和合作精神,進入大學后,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難題。由于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會產生困惑、焦慮等癥狀,如無傾訴對象,這些心理癥狀會加重,最終導致心理疾病,影響自身健康。同時,在情感方面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也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因戀愛所產生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多數大學生把對愛情的理解與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聯系在一起,往往過于浪漫,但現實生活中,戀愛過程并不如意,因此出現情感危機,當理想與現實產生落差時,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大學生會導致思想偏激,走向極端,甚至釀成情感悲劇。
(二)大學生薄弱心理狀況的原因探析
大學生薄弱心理的產生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成長環境不同
主要是指學生家庭關系和教育方式不同。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寵愛、縱容,對其成長大包大攬,導致學生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家長將對學生的教育寄托于學校、老師,很少花時間關心子女;有的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經常吵鬧,導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容易產生消極、厭世情緒;有的家庭對學生期望過高,給學生的正常成長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使他們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
2.面臨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
步入大學,大學生開始獨立生活。校園內的環境氛圍、學習風氣、教學方法等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學習條件和方法的變化,使大學新生對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抓不住重點,難以找出適合的學習方法,學習上出現障礙,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加劇;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也讓同學矛盾加劇,人際關系難以和睦;住宿條件和飲食習慣又與家里相比,產生落差,因此引發心理抵觸;社會不良風氣,讓大學生道德觀念發生轉變,心理抵抗力受到嚴峻挑戰;獨身子女身份,讓他們在新環境中依賴性加強,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3.自我認知能力差異
在高校,大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思維能力的提高讓他們越發成熟,但由于閱歷淺,經驗少,在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適應等心理發展上還帶有稚嫩性和盲從性。有的學生自我定位高,功利思想嚴重,遇到挫折情緒失控,不從自身找原因;有的學生道德觀念、紀律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有的學生心靈空虛,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產生厭學甚至厭世情緒;有的學生面對家庭、社會、學習、就業的壓力無所適從,壓抑、苦悶、悲觀情緒過大。這些心理沖突和困惑與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自我認識能力密切相關的。大量數據顯示,當大學生的認識產生障礙時,反映客觀現實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作用會顯著降低,導致出現判斷和推理錯誤、甚至妄想等癥狀。
4.高校心理教育方式和管理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大多數高校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方式仍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單一,方法陳舊。對學生思想“只堵不疏”,不能從用科學發展的角度看待大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細分學生心理類型,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對學生團隊意識、競爭意識、挫折意識、心理素質等內容的教育和培訓較少,使得學生在交際、競爭、就業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部分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師資不穩定,管理存在漏洞,教書與育人被割裂,對學生關心、引導較少;一些高校不強調家校聯系的重要性,與家長溝通渠道閉塞,常常是學生出了問題后才告知家長,工作嚴重滯后,缺乏主動性。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薄弱群體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對信科院心理薄弱學生特點的調研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徑的研究,并結合實際情況,推出以下有針對性的舉措,進行以下總結:
(一)創新學生思想教育模式
構建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一體的教育模式。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培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心理薄弱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形成,提高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程度。教師應堅守以“服務學生,培養學生”的原則,從學習和生活中對心理薄弱大學生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和關懷,做到“有教無類”。重視家長與輔導員、老師的交流與溝通,強調談話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同時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橋梁作用,獲取學生信息及學生的不穩定因素,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和預防。
(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學生檔案制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展開調查摸底,建立不同的個人檔案,并進行系統管理,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二是建立教育效果跟蹤制度。定期對各類受教育學生進行效果跟蹤,找出效果差異,在摸清原因的基礎上注意結合實際,改進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信息反饋制度,通過學生信息員、學生干部等反饋信息,掌握學生心理變化,保證及時開展學生教育工作。四是建立學生工作預警制度。對于學生易出的心理問題制定預案,提高防范性。同時在普通學生中間也應加強學生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出臺有效的處理方案,力求將各種學生心理問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三)開辟新型教育工作途徑,搭建學生交流平臺
心理薄弱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低,網絡恰好為他們提供發泄內心的平臺,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可以逃避現實,充分宣泄不滿情緒。教育工作可以發揮網絡的覆蓋優勢,搭建網絡交流平臺,進行跟蹤教育。同時,將網絡教育思想體系,進行資源共享,使更多有需要的大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尋出解決方式。大學生通過選擇不同活動形式抒發個人情緒,針對這個特點舉辦在一定豐富的校園文化特色活動,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通過活動鍛煉,提高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另外,成立聊天室,讓學生感受校園的人文關懷,真正從交流中得到啟發和幫助,同時,學校還要應針對心理薄弱型學生加強心理輔導,實行“一幫一”互助活動,使這部分特殊群體感受校園溫暖。
(四)提高教育工作方法的實效性
教育工作方法采用多種結合形式,可以通過傳統說教、情感疏導、實際鍛煉等方式因材施教。使工作達到實際效果可以通過:(1)正確歸因,引導學生釋放不良情緒。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大學生很容易在自身認識、學業發展、人際交往、情感等問題上出現不良情緒,伴隨著緊張、憤怒和焦慮,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沖動性,結果只能把問題弄得更糟,只有保持理智,經過冷靜分析,找出原因,才能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調整和控制不良情緒的釋放。(2)實行耐挫教育,培養堅強意志。不少大學生在抗挫折、磨難方面存在著缺陷。要提供適度的挫折情境以鍛煉大學生的挫折耐受力,領略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復雜,利用挫折磨煉意志、豐富閱歷,更好地適應社會。
(五)拓展社會實踐渠道,倡導自我教育和同學互助。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一般比較順利,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相對不足。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把自己融入到社會,培養協作意識,從而樹立健康積極的心態。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各項工作和活動:如邀請相關專家來校講座,組織心理教育宣傳,讓大學生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去磨煉,到企業、農村去體驗生活等來增強大學生戰勝挫折的勇氣與信心,提高他們的自立意識和處事能力,達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教育學生主動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勵,優化心理素質,提高自我調控、自我發展的能力。通過自我鼓勵激勵,用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語言,提高自信心。另外,同學之間的相互關愛、理解,相互傾訴、傾聽,平等地交流、開導對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以科學發展觀的視野看等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全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使他們能順利成長,真正成為對社會棟梁,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