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89-02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即將結束它的第一輪歷程,面對這個“第一”,非常有必要對它進行回顧、反思和總結,只有冷靜而客觀地認識到這個“第一”的成功與不足,才能有新課改理念的真正貫徹和有效落實,才能取得屬于新課改的豐碩成果,也就能實現新課改的美好教育愿景。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就高中語文新課改下的選修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由此產生的迷惑,試圖進行反思和探究,以期能起到微薄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選修課程 必修課程 新課標
轟轟烈烈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在理論引導、教學實踐中一路摸索著走到了現在,走到今年這第六個年頭,該是要對這第一次新課改的全程進行驗收、反思和總結的時候了。第一次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第二次就應該依據第一次過河者的得失經驗設置航標,以引導后來者更順暢、更快捷地達到目的地了。所以,筆者在此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實施情況及問題進行反饋、反思與探討,希望借此來為課改的理論家們、執行者們作一點參考。
回顧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課程,筆者認為五個必修模塊中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兩部分的內容和目標,與新課改前六冊教材有很大的沿承性;新增設的“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兩部分,也只是將以前教材中需要老師總結和補充的隱性知識,改革為由師生一起(尤其以學生為主)來探究、歸納的顯性知識課題,也就是說,這兩部分的教學重、難點及目標都沒變,只是學習方式的改變而已。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在內容上沒有太大變動,但在課時安排上卻有較為明顯的緊縮。課改前六冊教材有近六個學期的教學時間,而課改后五個必修模塊要在二個半學期內就完成,課時幾乎被壓縮了一半。之所以如此,筆者認為主要是新課改的另一處大手術——選修課程的設置——帶來的影響。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選修課程的增設,使高中語文的教學安排、教學實施以及教學效果都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當選修課成為顯性課程之后,其地位陡增。不僅課時幾乎與必修課平分秋色;而且,從經濟學的“二八法則”——關鍵的少數決定著大部分的結果——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直接決定著課改成敗的是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選修課的實施效果,更為直接地影響著整個高中語文課改的成績效果;在體現新課改理念精神上,選修課怎么上、上什么,比必修課怎么上、上什么,具有更重要、更關鍵的意義。
因此,筆者在本文中,意圖主要通過對高中語文選修課實施情況的反思,來表達對新課改的一些探究式的思考。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的現狀
筆者從親歷的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實施現狀有如下幾點問題:
1、選修課的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定,許多地區都是以教育部門的行政決定或以學校教師的選擇,代替了學生根據自我特長、興趣、發展需要而實施的選擇權力。許多學校都是將高中語文五大選修系列中每一系列的各種課程都不加選擇、取舍地全盤拿來,十二本選修教材,內容龐雜地一古腦全都堆發給學生。由于課時緊張、短時內學校教師知識資源有限等原因,致使許多學校的教師即使是拼命趕進度,也最多只能統一選講六本選修教材;學生忙于應付新課知識,其它選修教材幾乎是連看都沒仔細看一眼就都被束之高閣了。這種既不根據學校的課程資源,也不顧及學生的需求的教育盲目且獨裁的做法,造成了財力和人力的極大浪費,而且效果不佳。
2、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地位、作用的區分不明,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在課時量、教學方式、教學對象上幾乎都是同等對待。
3、與新課改之前相比,高中三年的語文教學課時量沒變,而現在必修和選修加在一起,教學內容卻翻倍增多。對如此龐雜的教學內容的處理,各校普遍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唯高考方向是從式,即高考考什么內容、題型,哪些選修課程與高考考點有直接關聯的就選講這些,其余課程就束之高閣,不會去“浪費”課時和精力;二是選修為必修作嫁衣式,即教授完一個必修模塊后,從選修課程中選取與該必修模塊內容相關的課程進行講授,將選修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意在鞏固必修所學知識,或拓展閱讀,選修課程的性質和作用相當于是必修課的教輔資料。
4、由于內容增多導致課時緊張,為完成必修和選修的教學內容,幾乎所有學校都在疲于奔命地趕進度。十周左右就要完成一本教材的教學任務,結果是必修模塊的基礎沒時間落實和鞏固,選修課的發展沒時間展開和實施,整個教學都是處于一種“多、快、省”的大躍進式的浮躁和盲動狀態,致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都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貪多嚼不爛。
5、當前的選修課程仍只停留在唯本本主義的階段,缺乏對課程的二度開發。
二、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的反思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實施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以下幾個癥結所致:
1、語文教學的急功近利導致選修課程的課程目標不明晰。
高中語文教學向來是急功近利的。從高一伊始就關注高考新動向:考什么題型,就在教學中滲透訓練相應的考點應試能力;考哪幾部名著,就只需抱好這幾只佛腳,全力圍殲就能于此處得分無虞了;某位位貴言重的教授今天批了哪種文體、提倡了哪種文體,作文指導立即就跟風轉向,天下文章如變臉一般,轉瞬便是千文一面,盡是某某體……這些做法甚囂塵上,使得教育的落腳點不是放在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發展上,而是陷入了如何獲取高考試題高得分的權謀泥沼之中不能自拔,從而迷失了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進行了界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同時,還認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必須體現高中教育的共同價值,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2],因而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了課程目標。而我們惟高考是從、急功近利的語文教學行為,支離和片解了新課標中關于課程目標的基本理念,以高考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破壞了“兩性”的和諧統一以及對學生素質提高的要求的整體性。這就如同一個園丁在培育花朵時,漠視甚而無視對氣候、土壤、種子、肥料等整體和諧因素的調控和把握,而一心只想獲取人們一時追求的花香、花蜜一樣,終究會因植物沒獲得整體護理生長不良,而最終得不到優質的香料和花蜜,甚至于植物因此夭折而徒勞無獲。
雖說高中語文新課標及課標解讀都已明確提出并充分闡釋了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但“縣官不如現管”,再好的教育理念、設想、主張,都遠不如直接攸關成績的高考試題的導向性強,其作用影響都沒高考試題來得立竿見影而且深入人心。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氛圍,直接導致了教學惟高考是從的短視和盲動。為了應對高考,漠視甚至無視新課標中設置選修課程的教學理念、具體課程目標的定位以及課程實施的建議指導:只選與高考范圍有關的選修課程;只片面關注了選修課程的基礎性而拋棄了它的多樣選擇性;只為增大學生在高考中能避難就易的投機得分率,而盲目地強制要求所有學生學習所有與高考有直接關系的課程,泯滅了選修課程所具有的選擇性、特長和個性的發展性等特性。凡此種種,從理念到實施都是在曲解、甚至否定了高中語文新課標設置選修課的必要性。
因此,上述種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氛圍及心態,使我們教育者們或自覺或被迫無奈地眼睛只盯著高考成績目標,支離和片解了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的根本教學目標,而漠視甚而無視必修與選修設置的不同課程目標。然而,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晰,又何談正確實施課程教學,更何談有效地實現新課改選修課的理念及培養目標呢?
2、選修課程的課程目標定位不明晰導致教學內容的處理失當。
只以高考作為高中語文的價值取向,這種教育指導思想的錯位,使得我們的課程教學目標不明晰,從而直接導致了上節所列問題3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內容處理失當的種種錯誤做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提出設置選修課程的理念是“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要“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1]而且,新課標還對選修課程的五個系列中的每個系列都分別相應地提出了具體的課程目標。這些理論指導我們教育者在處理選修課程時,應尊重學生依據其學習需求、興趣及自我發展方向而對課程進行選擇和取舍的權利,并基于學生的自主選擇結果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對象和方式。
盡管新課標對選修課程的課程目標既作了總體設計,又進行了細到每系列的具體目標定位,但實際教學操作卻是因為教學定位、教學目標跟著高考試題風向走,而使得選修課程的課程目標因應試而被片解甚至拋棄,致使教學內容的處理失當:既然高考有涉及選修課程的內容,就“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有關高考考查范圍的所有選修系列及篇目都得要對所有學生講到、講全。這種為求萬無一失而采取大而全的教學策略,既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負擔,而且還導致了學生吃多嚼不爛的通病。本想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卻是一個也沒抓牢。教材是熱熱鬧鬧你方唱罷我登場,學生卻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3、選修課教學內容的處理失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高中語文新課標解讀明確了設置選修課的目標,“是為了進一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側重地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以適應及滿足其興趣和潛能、未來學習和就業的需要。”[2]由此可見,新課標下的選修課程本是一種個性教育、特長教育、潛能發展教育。而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失當的選修課教學內容處理,使得我們的教學又返祖到課改前的泯滅學生個性的所謂通才教育了。而且較之以前,要求學生所通之才名目更多了,大有把人人都培養成全能王的架勢。
從學生學習、發展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教育,學生的學習內容或者說教師的教學內容只有切合學生的興趣、特長、發展的需要,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狀態以及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而給以不同形式的教學引導、擴充和拓深,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出發點和人文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在教學目標定位受高考導向的扭曲之下進行的教學內容取舍,只會更多地關注高考,少量、甚至根本就不考慮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真正需要。
這種教學內容的失當處理,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多門選修課的輪番強制轟炸中更加混亂而迷失;更甚至于由于這兩種因素,使得學生在忙于應付繁雜的學習任務時身心疲憊,而對語文失去了耐性;以及由于強制要求所有學生學習所有課程,而使得一些學生會出現因某些選修課程不喜歡或不擅長,而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與激情。凡此種種都將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學習與終極發展。
總之,急功近利地以高考為唯一價值取向的高中教學指導思想的錯位,導致了教育者們對選修課課程目標定位的錯位;選修課課程目標定位不清,又導致了對選修課教學內容的處理錯位;而教學內容的處理失當,就最終會導致我們教育培養結果的錯位,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貽害無窮。
盡管在這第一輪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選修課程的實施存在著上述缺陷與弊端;但是,新課改及新課標中對選修課的性質及其教育培養目標的理論設想,在順應時代發展、切合學生成長需要等方面確有可取之處。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教育者不可一葉障目、因噎廢食,不可因為教育執行模式上有缺陷和弊端,而將好的教育設想及理念也一同否定和拋棄。我們應該拋棄的是先前掛課改之名行應試之實的偽課改的行徑;我們應該中止先前必修、選修一把抓,對具體課程、不同教育目標不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的盲目課改的做法;我們應該更鮮明地高舉新課改的理念大旗,堅決地在這一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究選修課程改良的可行方向,真正協調好選修與必修的關系,在選修課的設置及教學實施的落實上,真正回歸到選修課應有的價值與作用。以此為突破,進一步推動語文新課改的發展與完善,從而使我們的高中語文課程更好地體現課改精神,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的培育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改推行到今年,即將迎來它教學課改實驗的第一輪紀念。雖然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繼續將改革進行到底,并且不斷完善,諸如要打破一卷定終身的高考選拔模式,改革教育乃至社會的人才評價機制;要充分關注和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及學習選擇權,在選修課程中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以及要打破選修課程的唯本本主義,增強課程資源開發意識,使高中語文課程能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認,新課改在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尤其是教學理念上,都為我們開辟了嶄新的視野,引發了語文課堂乃至教育者思想的改革風暴。一切都仍是方興未艾,我們在這第一輪課改紀念之際,唯有以孫中山先生對改革的執著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共勉!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