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15-02
摘要:近些年,隨著西方敘事學踏入中國,學界掀起了一股以敘事理論解讀中國傳統文學的熱潮。《國語》也首當其沖,成為焦點。筆者將從倒敘、預敘這兩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史書的敘事時序。
關鍵詞:倒敘 預敘
假使整部《國語》都是按照常規敘事—順序來進行,就猶如一灘平靜的水,如果這些時間順序出現變異形態“就使這條大河波浪萬迭,曲折多姿了。”①,因此編纂者為這本書增添了些色彩。
一、 倒敘
首先以“初”這樣表示時間的副詞領起。如《寺人勃鞮求見文公》“初,獻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文公逾垣,勃鞮斬其祛。”這段回憶為后來晉文公拒絕見他寫明了原因。《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初,伯樂與尹鐸有怨”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原因,使讀者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另外以“昔”為標志,一是概述曾經發生的與自己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以上篇第一段為例“昔先主文子少釁于難,從姬氏于公宮,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失趙氏之典刑,而去其師保,基于其身,以克復其所。及景子長于公宮,未及教訓而嗣立矣,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業,無謗于國,順德以學子,擇言以教子,擇師保以相子。”追憶往事不外乎是為了突出先人的功績,勸諫當事人。在這則短文中,引述這一段話就是這個功用,有理有據的使趙簡子分清了善惡。二是說話人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為了使說話更有力度,就回憶以前自己發生的事情。比如《里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晉獻公死后,大夫里克想要殺奚齊,向荀息征求意見。“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于我,我對以忠貞。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為,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生人不愧,貞也。’《齊姜勸重耳勿懷安》,齊姜說了一段話“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曰:‘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從懷如流,去威遠矣,故謂之下。其在辟也,吾從中也。《鄭詩》之言,吾其從之。這兩段的著眼點都在于當事人都參與了曾經的事情。
二、預敘
預敘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夢占卜筮、常規預敘、提前敘事、“果、卒、乃”為標示。
1.夢占卜筮
這種預言方式在古代是不勝枚舉,卜筮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像是出征前占卜、婚嫁占卜、前途命運占卜、繼嗣占卜等,巫師是個被受尊崇的職業,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他們能連通神與人,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在《國語》中記錄下來的不多,《鄭子產來聘》里晉平公做了一個夢由韓宣子轉述“今夢黃熊入于寢門,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資產先說明黃熊的來歷、然后建議平公對癥下藥,果然藥到病除。
晉獻公討伐驪戎,出征前進行了占卜,史蘇解釋卦象“曰:勝而不吉”,這次戰爭晉獻公打敗了驪戎,并得到了美女驪姬,對他寵愛有加。對敵人的寵愛就是晉國禍亂的開始,十幾年之后,果真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驪姬之亂”,導致晉國國內長達幾十年的動亂和民生凋敝。《重耳親筮得晉國》一文,重耳不確定能否順利的重返晉國,便親自占筮求問,司空季子運用《周易》解釋了他的《屯》卦和《豫》卦。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兩卦而作的解釋,有助于人們了解古人卜筮的習俗。
2.常規預敘
首先是依據事實推斷性預言。一是對某個人的預言,趙文子是晉國的忠臣,他祖父、父親都是功臣。秦后子逃到晉國拜訪了他。之后后子對隨從說“趙孟將死矣!夫君子寬惠以恤后,猶恐不濟。今趙孟相晉國,以主諸侯之盟,思長世之德,歷遠年之數,猶懼不終其身;今玩日而合歲,怠偷甚矣,非死逮之,必有大咎。”同年冬天,趙文子就去世了。在《叔孫穆子知楚國公子圍有篡國之心》中,叔孫穆子從楚公子圍過于華美的服飾、旁邊站著兩個執戈的衛兵這些現象,斷言他有篡奪王位的野心,“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后來,公子圍回到楚國就殺死了郟敖,取而代之了。一是對一個國家的預測,比如說《申胥自殺》,在夫差伐齊歸來后更加得志而驕,伍子胥從任人、決斷等方面把吳國先王和夫差作對比,得出吳國不久將亡的論斷,并要求“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從歷史知道,勾踐只用了十年,就報了會稽之仇。
其次是依據自然災害預言,伯陽父根據“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的現象,引出自己的論據“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之亂也。”這次三川的實震,是陽氣在陰氣的下面所致,況且現在周王室和夏商末期的君主的德行如出一轍,亡國是天命。周幽王十一年,西周滅亡。
再次是通過人的面相預言。《國語》中的相術有兩種功能性:一是只是一種術數;二是為了故事情節的展開或者增進歷史預言的文化意義。叔向的母親歷來為人所稱道,是個有智謀、有見地的光輝女性。甚至《列女傳》中將她列入《仁智》類,《左傳》中記載的都是她的相人之術。《國語》也列入了一篇《叔向母論叔魚羊食我之生》,叔魚出生的時候,叔向的母親去看“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饜也”,斷言他將會是因為收受賄賂而被殺;羊食我出生時,叔向的母親去看,“其聲,豺狼之聲”,斷定他將是羊舍族滅族的罪魁禍首,最終都得到了應驗。
第四,通過提前敘事達到預敘的效果。比如《獻公卜伐驪戎勝而不吉》前面幾段敘述了晉獻公戰前的占卜,戰后獲驪姬,史蘇、卜偃占卜國家的現狀及驪姬的下場,從標題和中心看,整篇文章已經敘述完成了。但是最后還加上一段“既,驪姬不克,晉正于秦,五立而后平。”第五,以“果”、“卒”、“乃”等字眼提示。比如《智伯國諫智襄子》中智國舉出晉國以前的郤氏羞辱長魚矯、趙氏因孟姬進讒、欒盈被母親誣陷等等一系列小怨引起大禍的事件,告誡智襄子謹言慎行,否則會遭致滅門,智襄子不同勸告,后果然韓、趙、魏聯合滅掉了智氏。敘事者以“自是五年,乃有晉陽之難”預敘給讀者。
總之,不管是運用何種敘事手段,都是敘事者借助的一項特定的手法完成歷史的敘事,從而更好的表達一些主觀意愿。由于《國語》的作者是一些史官,近乎全知全能,就像董小英所說“預敘不一定講的都是幻想故事,至少是在講可能的故事”②,而這種前瞻性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增添了作為一部史傳文學的文學性,增加了這本書的保存價值。
注釋:
[1]楊義,《楊義文存》第一卷,《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頁。
參考文獻:
[1]董小英.敘事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2]黃永堂譯注.國語全譯:史(修訂版)[M].廣西: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楊義著.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俞志慧編.《國語》韋昭注辨證(繁體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
[6]王瑤.中古文學史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