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22-01
摘要:趙文化和齊文化是先秦時期兩大區域文化。此兩大區域都是特別富庶的地區,經濟發達。趙國邯鄲和齊國臨淄是當時的大都會。兩國因地制宜,走多元經濟發展之路,農工商并舉。兩大區域文化經濟發展也各具特色。
關鍵詞:趙文化 齊文化 經濟
先秦時期,趙國和齊國是兩個國富兵強的諸侯國。趙國和齊國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兩國的都城是當時的大都會。趙國和齊國燦爛的文化離不開發達的經濟做物質基礎。
“趙文化”和“齊文化”均是一個歷史概念,主要是指秦統一以前的區域文化。我們就先秦時期這兩大區域文化的經濟進行一下比較。
一
趙國和齊國的都城分別是邯鄲和臨淄。邯鄲和臨淄作為政治中心的同時也是工商業經濟中心。
至遲春秋后期,邯鄲已經具有都市經濟的性質。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5]邯鄲處于“四省通衢”的要沖,交通條件發達。“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5]公元前546年,衛獻公的弟弟“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1]這是研究邯鄲城市經濟的最早的一條資料。說明邯鄲的手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行業分工或行業內部分工較細。[2]“中牟,三國之股肱,邯鄲之肩髀”[3]這句話突出中牟的重要性,而邯鄲和三晉相提并論,其重要性又在中牟之上。當時邯鄲還不是都城,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應該是依靠經濟因素的支持。[2]邯鄲之倉庫實”[4]先秦時期倉和庫是有嚴格區分的,倉用于儲存農產品谷物,庫用以儲存手工業制品、車馬兵甲寶物等。邯鄲以倉庫富實著稱,可推斷春秋后期的邯鄲,在周圍地區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手工業和商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規模和經濟實力,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經濟的性質。[2]
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歷史。“昔太公封于營丘,辟草萊而居焉”[6]齊國是沿海國家,“南有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5]齊國針對“地潟鹵而人民寡”[5]的情況,因地制宜,“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5]變革周的單一農業,農桑并舉,開荒種地,重于手工業、鹽業和商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農工商共同發展的多元經濟之路。齊地的富庶自古為人稱道,“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5]“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5]此種描述,反映臨淄的人民生活,發達的經濟背景下有著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而豐富的精神生活又有臨淄發達的物質財富做保障。
二
(一)趙國和齊國都發展了多元化的經濟。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業非常繁榮。當時人很具經濟意識。“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5]。多元經濟的發展是使趙國齊國成為了經濟大國。
“邯鄲之倉庫實”反映趙國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富實。說明趙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趙氏在做晉國公卿的時候就有農業上的改革措施,實施經濟和稅制改革,以240步為畝,將畝擴大了1.4倍,從而鼓勵人民開墾荒地。[7]趙國經濟發達,邯鄲當時是有名的商業大都會。“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5]趙人又多算計,投機取巧,可以看出趙國人很有商業意識。“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6]“西賈上黨,北賈趙、中山“[5]邯鄲聚集了不少的商人。“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5]說明了邯鄲冶鐵業的發達。
齊地因地制宜,發展農工商并重的多元經濟。農桑并舉,開荒種地。“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5] “商工之利,便魚鹽之利”[5]管仲實行四民分業的政策,是多元經濟的發展有了更有利的政策。
(二)趙國和齊國工商業的發達是兩國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
趙國經濟繁榮,趙國人的經商意識很強,而且趙邯鄲聚集了一大批豪商大賈。呂不韋行商于邯鄲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6]恰是重商賈的事實。也是商業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趙國的手工業的分工已經很細致。冶鐵業尤其發達,“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5]可見冶鐵作坊和生產規模之大。
齊國以工商立國,“通工商之業”,管仲的四民分業,使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四民分業政策造就了專業技術人才,使從業者“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弟子之學,不勞而能”[4]然而“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卓”[8]另有“關市饑而不征”的優惠政策。對于工商業出現了“禁末”和“抑商”兩個分支:“禁末”是控制奢侈品生產,“抑商”是抑制、打擊擾亂正常市場經濟,禍國殃民的富商大賈囤積居奇,牟取暴利的行為。因此,不但不是對重工商的削弱,反而是對重工商思想的完善和發展。[9]
(三)在農業方面,趙國發展相對不足,而齊國則很重視農業發展。
趙氏在做晉公卿時,采取過鼓勵人民開荒墾地的政策,晉國時,“邯鄲之倉庫實”也反映邯鄲農產品富實的狀況。但趙地“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務本”[6]趙人不事農桑。就使得趙國的農業發展相對不足。與齊國相比也缺少一些農業政策。
齊國農業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姜太公時,農商并舉而重工商,這是當時地理環境決定的。第二階段,到管仲時,國土拓展,國力強盛。農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部門。“四民分業”把農業擺在首要位置。管仲認為“民事農則田懇,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地廣”第三階段,由重農思想發展為農本思想。
參考文獻:
[1]春秋谷梁傳.見:胡廣文、康香閣.趙文化資料匯編及注釋[M].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2004,8.
[2]孫繼民,郝良真.西漢邯鄲經濟試探.見:先秦西漢趙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10。
[3]韓非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
[4]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鹽鐵論,見:諸子集成[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
[7]張潤澤.趙文化與秦文化之比較.
[8]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0
[9]邱文山.齊文化與魯文化之比較[J].淄博師專學報,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