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16-02
摘要:《圓錐的體積》一課從知識能力,方法與途徑,情感與評價三方面進行了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關鍵詞:圓錐 圓柱 體積
一、教材依據: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25-28頁《圓錐的體積》。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以《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為指導。
◆設計理念: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以此來處理主導和主體,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論的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來探索、體驗學習的全過程。
◆教材分析:《圓錐的體積》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課屬于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也是小學階段幾何圖形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教材的編寫可以看出,教材加強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加強了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思考,使學生在經歷觀察、聯想、猜測、操作實驗、推理等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影響學習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北竟澱n是學生在認識了圓錐特點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分組操作時,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實驗,親身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3倍關系。但是他們不易發現的是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具備3倍的關系前提,為了凸現這一條件,可借助體積關系不是3倍的實驗器材,引導學生經歷去粗求精、去偽求真、由表及里、層層逼近的過程,進行深度的信息加工。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使學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和推導過程;
2、使學生會應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方法與途徑目標:
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及邏輯推斷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與評價目標:
1、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2、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五、教學難點:
正確探索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
六、教具、學具準備:
不同型號、相同型號的圓柱、圓錐實物和容器各5套、沙子、水、尺子、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夏天,森林里悶熱極了,小動物們都熱的喘不過氣來,一只小白兔去“動物超市”購物,它在冷飲專柜熊伯伯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貍看見了,他就去熊伯伯的專柜里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白兔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狐貍拿著它的圓錐形雪糕一溜煙的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與圓錐形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討論。
問題一:狐貍貪婪的問:“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換一下,怎么樣?(如果這時小白兔和狐貍交換了雪糕,你覺得小白兔有沒有上當?)
問題二:(動畫演示)狐貍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白兔這時和狐貍交換雪糕,你覺得公平嗎?)
問題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貍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肯和它交換?
3、過渡:小白兔究竟和狐貍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我們需要怎么做?(預設:看圓柱和圓錐體積究竟有什么關系?)那么,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圓錐的體積。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捕抓課堂問題的生成。讓學生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引發了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欲望。)
4、揭示題目。
(二) 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1、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1)請學生拿出第一組圓柱形,圓錐形的容器(等底等高)進行實驗,探究其之間的關系。
a、觀察圓柱形,圓錐形的容器的特點。
b、(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C、學生分組實驗。
d、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板書: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1/3
e、課件演示公式推導過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在學生前面猜想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具體操作—驗證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體積關系,是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讓每位同學都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動態生成”,為抽象的理論提供了感性材料。)
2)誘導反思。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呢?請同學們拿出第二組圓柱形,圓錐形的容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進行試驗,探究其之間的關系。
a、觀察圓柱形,圓錐形的容器的特點。
b、學生分組實驗。
C、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板書:等底等高
(設計意圖:學生親身感受到了等底等高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間的3倍關系。但是他們不易發現實驗中的“等底等高”是3倍關系成立的前提,為了凸現這一條件,這一環節我又準備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3組實驗器材讓學生進行試驗,引導學生經歷去粗求精、去偽求真、由表及里、層層逼近的過程,進行深度的信息加工。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
板書:V=1/3sh
2、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指名回答。
(設計意圖:新課程要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這個問題的設計,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出不同深度的回答,使每位學生都會得到不同的進步和發展。)
3、問題解決。(課件出示例題)
例: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這堆小麥有多少立方米?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基本練習。
計算下面圓錐的體積。(單位:厘米)
1)r=2 h=8 2)d=6 h=3 3)c=6.28 h=6
2、綜合性練習 。
工地上運來 6 堆同樣大小的圓錐形沙堆,每堆沙的底面積是18.84平方米,高是0.9米。這些沙有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7噸,這些沙有多少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再創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逐步得到發展。)
3、實踐性練習。
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土,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
(設計意圖: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開放性練習
(1)變式思維:(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圖)
思考后反饋: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它們的體積又怎樣的關系?如果要使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相等,只改變圓柱或圓錐底和高中的一個量,你有什么方法?
(討論、交流、反饋后出示下面的結論)
a、圓柱的高縮小3倍。
b、圓柱的底縮小3倍。
c、圓錐的底擴大3倍。
d、圓錐的高擴大3倍。
(2)一段圓柱形鋼材,底面直徑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個圓錐零件。根據以上條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能得出哪些數學結論?(可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題目的設計,是要求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題目的靈活性,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將本節課推上高潮。)
(四)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五)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1/3
V=1/3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