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33-01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初中地理一直不為學生和家長重視,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課堂教學很郁悶。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雖然“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但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如何讓初中地理教學“活”起來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生學生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活”起來。
一、創設多種情境導入新課,讓地理教學“活”起來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授新課的重要環節。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好“開講”課,一開始就充滿趣味,讓學生興趣盎然,產生強烈的欲望,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進知識的大門。如何在上課的開始,引領學生很快地進入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呢?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選擇風土人情導入、角色導入、故事導入、詩詞導入、問題導入、懸念導入、多媒體導入等多種方式,在上新課之前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故事的情景、懸念的追尋、熱點的興奮、歷史的徜徉、詩詞警句的激勵走進探索知識的隧道。
1、故事導入
在導入課文之前,先講述一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后在學生產生興奮之時導入課文。例如比如講《拉丁美洲》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課堂導入的:“巴西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狂歡節,數十、百萬人涌上街頭,這一天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因此,巴西是倫巴舞的故鄉,就連他們的足球也被譽為藝術足球。”話一講完,學生的興奮點受到刺激,思想立刻就飛入了巴西——拉丁美洲,為導入新課奠定了基礎。
2、詩詞導入
利用詩詞設計新課導言,能創造一種美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如講到:“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節時,可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導語,由此一來,學生就不得不思考:“為什么山寺的桃花現在才盛開呢?”
3、設疑導入
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如講到:“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一節時,我就是這樣導入的:在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的音樂中滾動播放西雙版納的相關圖片,潑水節、熱帶雨林、孔雀舞、大象、竹樓、竹筒飯、瀾滄江……然后提問:大家判斷出這是什么地方了嗎?這樣一來引發了學生的聯想,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4、生活實例導入
利用生活實例導入新課,可以拉近生活與教材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講到地震時,我就借用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的大地震導入新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多種形式精心安排課堂活動,讓地理教學“活”起來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成功的教學不是讓學生安靜地坐在桌子旁,而是讓他們“活”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心安排課堂活動。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種形式:
1、讀圖問答形式
地圖是同學們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培養同學們讀圖、識圖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世界的人口”教學時,讓學生讀圖計算并從圖中找出人口增長特點,分析原因,并說一說世界人口急劇增長會帶來哪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一系列讀圖問答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2、游戲競賽形式
教學中可設置一些競賽游戲,使學生在游戲競賽中獲取知識,加深理解。在“經緯網”一節中,我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活動:規定某一組為0度經線,某一排為赤道,組與組之間相差10度,排與排之間相差10度,確定好方向后,讓每位同學說出自己的經緯度位置,然后比賽哪一小組說得正確率高。事實證明,同學們興致盎然,效果良好。
3、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形式。
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人,突破這些問題首先要通過學生來攻克,單個人無法解決的,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破解。為此,我建立了地理課堂教學學習小組,每小組的成員都注重了合理的優化,多層次的學生搭配分組,既有助于學生合作探究,又考慮到了情感因素設置。合作探究中,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疑難問題很快推出來,你所知我所不知,我所知你所不知,部分問題就在學生互利雙贏的討論中輕松的得到了解決,真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合作探究中又會發現有些問題是學生所面臨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即使沒有在合作探究中得到解決,學生也能找到一定的知識的融匯點,體驗這個過程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歷練。
除了上述三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以外,還可采用角色扮演、辯論賽、動手操作等形式。總之,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分析的能力,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增強進取心。
三、結合農村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地理課程資源,讓地理教學“活”起來
地理課程資源的課程改革被賦予廣泛豐富的內涵,除地理教科書外,還包括學校、社會、自然界以有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等,凡是有利于地理課程實施、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的一切教育資源,都屬于地理課程資源的范疇。這就意味著地理教師要把課程資源的利用、開發和課程整合變為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個人、科組、學校、地區的力量來組建符合地區特色的課程資源庫。
首先,根據當前的教育現狀和課程改革的漸進性,我們應該立足于充分發現、利用現有課程資源為主。要做好這一步,關鍵在于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以往狹隘的課程資源觀。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除了常規的教材、地圖、模型、標本、課件等外,應把一切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都納入可利用范圍。如:新聞、報道、本地區內的自然地理要素、本地區內的人文地理要素、學生“三小”作品、師生攝影作品……等等。
其次,應逐步加強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課程資源的建設力度。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根據本人、本科組、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使課程資源具有地方特征,符合學生實際,利用教學。當然,也可在上級部門的主導下,進行地區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區域性課程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