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18-01
摘要: 2010年12月1日,新《國家賠償法》正式實施,這次《國家賠償法》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其中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增加了精神損害賠償,這使得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對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家賠償法 國家精神損害賠償 民事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撫慰金
一、國家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國家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其實施的行為導致相對人精神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關于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可以借鑒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有以下三點:
第一,須有國家侵犯公民人身權行為的發生。國家侵犯公民人身權行為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履行或者不履行其職責和義務,侵犯了相對人的人身權的行為。
第二,須有精神損害的發生。國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是有精神損害的發生。所謂精神損害是指“對自然人精神活動的損害。侵權行為侵害自然人的人身權利以及具有特定紀念意義的物品,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和自然人、法人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①
第三,精神損害與國家侵犯公民人身權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自然界和社會中,客觀現象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任何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由另一種現象引起的,引起后一現象出現的現象就是原因,后一現象則是結果。這種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就是因果關系。”②國家要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前提就是行政機關或者是司法機關的侵犯公民人身權行為導致了被侵權人或其親屬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損害。
二、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與民事侵權精神損害的比較
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與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有很多相同之處,兩者之間也有很多不同點,現簡要對比如下:
第一,賠償義務主體和賠償請求人方面:國家賠償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機關為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并不直接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如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過錯的,在國家機關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之后,可以對其進行追償;而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義務人一般為民事主體活動的侵權人。
第二,歸責原則方面:根據修訂后的《國家賠償法》第17 條可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此歸責原則不以“確認違法”為前提,即使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主觀上沒有過錯,只是要出現了第17 條規定的情況,給被侵害者造成了精神上的損害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以過錯責任為主, 無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為補充的原則。
第三,精神賠償的范圍方面:《國家賠償法》中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及生命健康權,對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受害人可提出精神賠償。而民事侵權精神賠償方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1)自然人的人格權利遭受侵害(2)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構成侵權(3)特定的身份權利受到侵害,如監護權(4)對人格利益的延伸保護, 如死者的遺體、遺骨(5)對與精神利益有關的特定財產權利, 如具有特定紀念意義的物品, 受到侵害的, 權利主體均可以要求侵權人進行損害賠償。
第四,賠償方式方面:國家機關對公民造成人身損害并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還應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民事侵權精神賠償中,民事侵權人應當承當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但對未造成嚴重后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根據受害人的請求,可以判令侵權人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由此可見,二者在這此方面規定具有一致性。
三、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性質、申請主體及其適用情形
新《國家賠償法》并未直接規定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性質,關于其性質,我們可以借鑒民事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性質來理解。筆者認為,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兼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制裁方式兩種性質。從撫慰金的基本性質看,它是《國家賠償法》賦予受害人對造成精神痛苦的一項保護性權利,屬于損害賠償請求權。與之對應的,就是加害人賠償精神損害的義務。所以說,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性質。同時,受害人因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了精神損害,國家機關就要承擔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也有對國家機關進行制裁的性質。
關于國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申請主體,《國家賠償法》第六條規定:“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要求賠償。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有權要求賠償。”筆者認為,在受害的公民死亡的情形下,申請國家精神賠償撫慰金的主體不能完全參照該第六條之規定,因為精神賠償撫慰金不屬于遺產,而是屬于對死者親屬的精神安慰,而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出現死者的繼承人并不是其親屬的情況(例如遺囑繼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其繼承人也可以申請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話就違背了設立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初衷。故筆者認為,提起國家精神損害撫慰金的主體為:受害人和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若受害人死亡的,其配偶、父母、子女均可以請求賠償,死者無配偶、父母、子女的,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可以提出請求。
新《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十七條詳細列舉了應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情形,特別第十七條之規定,只要司法機關有第十七條規定之情形,無論其行為違法與否,都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這就為法院認定國家機關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提供了法條依據。
四、結語
新《國家賠償法》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說明了我國對人格尊嚴等人格權的重視與保護程度進一步增強,對于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行使職權也起到了很好的監督約束作用。從長遠來看,新《國家賠償法》增加了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對于我國保障公民人權、社會政治制度的長治久安都有很深遠的促進作用。筆者相信,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邁進,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一定會更加完善。
注釋:
[1]陳琛:《論民事侵權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原載《法制園地》
[2]徐謹:《論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原載《中國法院網—民事研究》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