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43-01
所謂懸念教學法,就是以前一課為基礎,提出引人入勝的疑問,留給學生去思考、究,使學生進入探索的情緒之中,在后續課中,師生再共同討論解決,通過不斷地設疑,解疑的鏈狀教學,可以不斷地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智慧的火花,產生濃厚、持久、穩定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它的優點在于:
懸念法能承上啟下,她既給上一課做出了精彩的結尾,又給下一課埋下了伏筆。例如,在進行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中,當熄滅蠟燭火焰后,學生很清楚的觀察到有白煙產生,這時再讓學生去點燃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發現白煙可以燃燒。那么這白煙是什么?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教師不用問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時教師不必急于組織學生討論,而是等這一節課順利完成之后,在下課之前,把蠟燭熄滅時產生的現象再重復一遍,提出“為什么?”這樣以來就給學生留下一個強烈的懸念,使學生課后主動地、有趣地趣研究,去思考,下堂課隨未上,卻又了一個好的開端。
懸念法能激發學生較長時間的學習熱情。一堂課結束時,學生應該為知識增長而感到喜悅,如果經常帶著值得探究的問題下課,學生會感到學海無涯,越學越有興趣。他們通過親自去查資料,解決懸念,不僅會鍛煉自己的能力,增長自己的才干,還會領略自我探索知識的樂趣,即使通過努力一時不能解決,也會在下一堂課里有目的、有重點,感興趣地認真聽講,這對提高學習質量是大有好處。
懸念法通過前后呼應,由此及彼,互相關聯的研究問題的訓練,會深化鞏固所學的知識,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制取氧氣這節課時,教師可開門見山的提問:“怎樣制取氧氣?”當然這一問題對于初學氧氣制取的學生來說,教師很難得到較滿意的答案,這時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哪里有氧氣?”學生恍然大悟會異口同聲的回答:“空氣里有氧氣。”“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空氣為原料制取氧氣呢?又怎樣制取呢?”通過層層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細致地分析思考,學生很自然得出空氣為原料,可采用分離空氣的方法制取氧氣,這時教師可明確的告訴學生,這正是目前工業上常用的制取氧氣的方法,至于至于分離空氣得到氧氣,可把它作為另一個懸念留給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自己解決。隨后教師再提出實驗室又是怎樣制取氧氣的?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拉瓦錫制氧氣的方法得出:實驗室制取氧氣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讓含氧化合物發生分解。這種通過層層設置懸念步步深入的方法,可極大的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
懸念法能溝通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的聯系,上課時留下的懸念,學生課后必然饒有興趣的探討研究,動腦動手,從而活躍了課外學習的氣氛。例如,為了使學生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有個全面較深的了解,在學習了二氧化碳反應原理后,教師就出示制取二氧化鈦的簡易裝置,下課以前用這一裝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并和同學一起觀察討論,指出這一裝置的缺點,最后教師啟發大家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把這個裝置改進一下,使得需要二氧化碳時反應進行,不需要二氧化碳時,反應就能停止。這樣通過課外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鍛煉了動手能力,而且在探究制取二氧化碳反應裝置時,課的“主角”就很自然的完全由學生來“扮演”。在第一堂課和第二堂課的緊密聯系中,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波浪式前進中,培養著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意志和品質,不斷激勵他們的發現、創造的激情。
懸念法關鍵是在于創設一種問題的情境,懸念的設計需要經過認真的思索。首先懸念的設計離不開對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和分析。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切的特點;仔細分析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層次;要掌握學生不同時期的情緒,探討如何克服不利的情境使之轉變成有利的情境。二是由于知識本身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邏輯性、連續性,設計懸念時,必須仔細的分析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三是懸念揭示的應該是新穎而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問題的新穎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問題有難度就意味著要克服一定困難才能解決,如果沒有新穎性和適當難度,也便失去了設計懸念的作用。
懸念給后續課起來良好的開端,在這良好的開端基礎上,教師還要加強新課的教學設計與組織,保持整個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解決懸念的連續性。學生持久、穩定的學習興趣是形成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內在動力,而懸念法能觸及學生情緒和意志,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求知欲,對化學的教學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