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54-02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高職院校的思政理論課面臨新的困境。本文從矛盾的視角分析,認為應解決好以下四種矛盾:授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矛盾;知識掌握與人格培養的矛盾;教育的專業性與課程的公共性的矛盾;靜態的教學評價與動態的學生思想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 思政 教育教學 矛盾
在2005 年2 月7 日, 中宣部、教育部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文件中明確提出“切實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這對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極大地促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實踐還面臨著困境。本文試圖從矛盾的視角淺析當前思政課的困境所在。
一、授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矛盾
教學方法上,大多數老師習慣于用傳統的模式進行,傳統教學強調的是代際之間的上下傳承關系和個體的學習,強調學生對老師及對老師所教內容的尊重,盡量摒棄個人的“奇思異想”,其教學方法主要是灌輸式的。傳統教學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關系和人格的培養,在某種上程度阻礙了學習主體的創新。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私塾等類型的主要以少數授課對象的教育機構及在當時環境條件下有其存在理由,然而,當今社會環境較之古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生成長的環境深刻影響著他們接受外來知識的方式和意愿,特別是接受這種知識并不是傳授對象主觀意愿的,其效果必然會被弱化。在這么一個信息多樣化的環境中進行思政課教育教學,想用簡單的灌輸式的方法使學生接受和信仰馬克思主義已經很困難。作為矛盾的兩方——教與學,關鍵在于如何處理好授課主體與學習之間的矛盾平衡。在這里,有些教師認為應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應一概否定,縱然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新環境,但也有可取之處,例如傳統的灌輸法,對于一些識記的知識點或某些教難的原理等學生以當時的知識閱歷尚無法完全領會的情況下,先通過教師把相關原理解釋透徹,學生先做好筆記,待日后條件成熟時便會迎刃而解。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用。一方面,作為授課主體的教師在適當把握好教師作為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形象的同時,避免這種權威變為一種“威權”,把這種權威恰當的導向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遠超古代,使他們的思想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包含好的和壞的,而學生對于這種海量信息,往往表現出不對稱的選擇信息的能力,往往會做出更為感性的卻是錯誤的判斷和選擇。這是由于作為學生階段的年齡段的特點所決定的。而更為嚴重的是幾乎每位做出這種看似正確實際錯誤的決定的學生并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對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學生階段的這種成熟我認為是一種偽成熟。當這種偽成熟發展到一種過于自信時,往往學生對教師會產生懷疑。懷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懷疑得不到合理的解釋。這樣,矛盾的雙方教的主體和學的主體就有產生對立的危險,如果對立產生,在教學實踐中,則表現為學生上課不認真甚或無故曠課。要解決這種矛盾的對立,教師要牢牢掌握好主動權并用好主動權,這樣,才能妥善引導學生朝預期的教學目標前進,如果學生能順利地被教師從此岸引導到彼岸,那么,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便得到妥善解決,達到矛盾雙方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達到一種新的層次。
因此,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應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合理的引導。而在新的形勢下,學生所表現的這種成熟,使之更渴望在平等與合作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針對當代學生比較傾向于要求構建融洽、和諧和平等的學習氛圍,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的藝術,在創造符合學生預期學習氛圍下,引導學生走向預設的教學目標,并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及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適當和必要的反思、研究,使之從實踐提升到理論,并反過來指導實踐,以期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此,作為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雙方在新的條件下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二、知識掌握與人格培養的矛盾
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長期以來,思政課普遍被認為書本上的原理、概念等知識的傳授與接受,或是知識體系的傳遞與接受。強調統一性和標準性,強調對書本知識的服從和機械記憶。而這枯燥的記憶恰恰偏離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更需要的是有位引路人引導其完善個人的人格,增強其判斷和適應的能力,使其在畢業后具備足夠的情商和智商去闖蕩社會。當前,思政課教學偏重于知識的識記和知識體系的掌握,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忽視學生的現實需求及現實特點,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看,往往出現思政課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思想政治水平不同步現象。這暴露出矛盾雙方——知識掌握和人格培養的不平衡。矛盾雙方如何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是解決當前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困境的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識是一種必須,它為個體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人格的培養又是個體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思政課教學的目標不是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應該超越知識而達到對學習主體的人性關懷和人格的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具備一定的批判精神。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批判性態度,包括對課程知識本身的不完整性的批判和對課程知識的社會歷史效果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否定或拋棄課程,而是在批判之中使課程目標變得透明, 并為更多的知識關聯的出現提供條件。
三、教育的專業性與課程的公共性的矛盾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第一線急需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堅持面向第一線即“一線化”,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路向。“一線化”把學生鎖定為即將走向第一線職業崗位的社會人,把教學內容定向在第一線,即結合第一線的特點、發展趨勢及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課程的選擇必然要突出那些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內容,高職教育突顯出其專業性。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公共必修課,課程的定位很清楚的表明該課程是公共性質的課程,從表面上看,與學生的專業關系不太密切。事實上,有不少學生是持該種觀點,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二者根本沒關系。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諸多學生輕視該門課程,似乎學習這門課程僅僅是為了拿學分而已。高職院校教育的專業性與思政教育課的公共性的矛盾在錯誤的認識下突顯出來了。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動的融合高職院校的專業性強的特點,成為解決這對矛盾的有效方法。為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改變,把握好統一性與特殊性關系,突出高職教育特色,搞好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建設。針對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第一線急需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就應加強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介紹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并把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進一步細化到行業層面,對不同的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結合行業的特點而有不同的側重。
四、靜態的教學評價與動態的學生思想的矛盾
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常有以下兩種形式:(1) 平時考核。著重考察對學生每次參加實踐學習、參加分組討論和班級、系或全院研討交流的出勤情況作詳細記載, 結合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活動中的表現, 綜合評定實踐學習成績, 并按一定比例記入該課程的總成績。 (2) 筆試考核。任課教師根據各門課程的實際教學大綱, 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 通過試卷考試的形式,讓學生按要求完成規定的內容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教學評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實際受到的教育教學情況。但教學評價所進行的各種考核方式,是用靜止、外在的方式考察學生,比如在要求一個規定的教室里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內容。這可以考察出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一定分析能力,但無法考察出學生的道德水準。這是因為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處在不斷的變化的動態過程,表現出來用一次或幾次的考核,很難完整評價一位學生。這種靜態的評價與動態的思想的矛盾要達到絕對統一,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不現實的,但可以用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考核來評價學習的主體,考核的形式越豐富,衡量得就越全面。因此,我認為一種良好的教學評價是由不同形式,不同層級組成的,是一種體系,而不是簡單的一兩次考試。這種評價體系越完善,對學習主體的評價就越全面。而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體系,筆者認為應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有所側重,例如,對于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的考核可增加權重。
參考文獻:
[1]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
5 號文.
[2]孔祥云.清華大學《鄧小平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加強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0
[3]賈玉娥,黃群.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探析[J].職業教育研
究,2007,(6).
[4]王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
[5]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6]蒙運芳.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