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14-01
摘要:本文以清代詩人杜詔、杜庭珠的唐詩選本《中晚唐詩叩彈集》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晚唐詩叩彈集》的選詩特色,揭示其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中晚唐詩叩彈集》 宗旨 才調風情
清代唐詩選本《中晚唐詩叩彈集》是清代詩論家杜詔、杜庭珠共同編定的詩歌選本,成書于清康熙四十二年。杜詔(1666-1735),清文學家。字紫綸,號云川,又號浣花詞人,晚號蓉湖詞隱,學者稱半樓先生,江蘇無錫人。工于詩,專主性靈,尤善填詞。杜庭珠,字詒榖,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曾官知縣,畫家,尤擅山水。
《中晚唐詩叩彈集》是以“才調風情”1作為選詩的原則的。所謂“宗”,即指寫詩的題旨和意圖,亦即詩歌之本。關于詩歌的本質,在中國詩學中,一直存在“言志”和“緣情”兩種傾向。雖“言志”、“緣情”在“發乎情,止乎禮儀,志之所之也”的調和下,使“志”和“情”的內涵互有重疊。但大體而言,“言志”乃為儒家詩教之范疇,強調詩歌的諷諫功能;而“緣情”則是提倡性靈,主張抒發詩人個人性情。在這個問題上,二杜論詩以“才調風情”為核心,力主詩人性情的抒發,提倡“詩緣情”之旨,重視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作家情感的流露。例如,《自序》中說:“人之情與境相搏,而詩生焉。”所謂“相博”,蓋可理解為“融合”、“滲透”之意,即詩人內在之情與外在之境相摩相蕩,才可能產生出詩作。《例言》中又說:“《品匯》以渾成含蓄為宗,是選以才調風情為主。鴻濛既鑿,風氣斯開,作者既各事增華,讀者寧能膠柱鼓瑟,唯放其才情之所至,而馴造乎神韻之自然。”2這里很清楚地標明了他們的選詩宗旨,異于《唐詩品匯》的以“渾成含蓄”為宗。所謂“渾成含蓄”更偏向于作品的風格因素,而“才調風情”則指創作者的才情和作品的格調。在二杜看來,詩歌隨著時代的變化,作者“各事增華”,風格類型亦趨多元,讀者當然不能執于某一種風格取向,而排斥其他詩作,故而他們立足于詩人的主體來論詩、選詩。若詩人情感深篤,達到“才情之所至”,方可能臻至神韻之境。所謂“神韻”之境,即情與境相契合而生詩歌的意象。可見,二杜所強調的不僅是詩人情感情感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而且也強調了情感的表達,即境中含情,或者情中寓境,詩的意象就會自然呈現出來,如果情與境的關系處理得特別好,達到水乳交融的水平,那么便升華為“神韻”之境。
二杜標舉“才調風情”的宗旨,是有其詩學、文化背景的。
從詩學背景看,有明一代以盛唐為宗的詩學傾向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前、后七子均欲以此種詩學策略使詩歌聲大實宏。然而至清代,很多詩人都認識到明人法唐而贗、自狹詩道的弊端,故為拓寬路徑,取法多樣,宗唐、宗宋皆有人在。二杜將目光轉向了以“才調風情”見著的中晚唐詩歌。在《叩彈集》的自序中,杜詔指出后人學盛唐詩歌的弊端是“揣摩影響,緣飾皮毛,爭隱現于毫芒,較重輕與杪忽。其初感之機與夫欲言之故,在若存若亡之間。其詩雖工,而其人之神已離矣。”盛唐詩雖然能依永和聲適合救弊,但這需要很深的學養,在反復的涵詠深思中才能達到。所以,《叩彈集》以“才調風情”而救其弊。
從時代文化背景看,自康熙朝,統治者即熱衷于官修圖書,而至乾隆時期此風愈熾。《四庫全書·總集類》所收標有“御選”、“御定”、“欽定”、“御制”字樣的總集達十八種之多。這是康熙文治策略的一項子工程,無外乎是為太平盛世歌功頌德,故而是時的詩壇,“溫柔敦厚”、“清真雅正”逐漸成為風尚。詩歌理論與創作,都逐漸納入社會功利論的狹隘范疇,詩人個性迷失。有如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凡例》中表示“詩必原本性情”,但只有“關乎人倫及今古成敗興壞之故者,方為可存”,要“一歸乎溫柔敦厚”。翁方綱在《杜詩“熟精文選理”理字說》中亦強調要體現政教倫理規范,所謂“原夫考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學批評方式的選本,也最逐漸演化成統治者用以維護其統治、鞏固其政權的政治手段。
又,有清一代,文人亦是熱衷于選詩。無論是大家、名家,還是鄉野之人,紛紛編選詩歌選本。一時之間,詩歌選本數量迅猛增長、過多過濫,選本質量參差不齊。杜詔在《清詩大雅·序》中即指出:
夫今人選今詩,猶唐人選唐詩也。顧唐人諸選,如《河岳英靈》、《中興間氣》、《篋中》、《搜玉》、《才調》等集,皆各具真賞,有非漫然者。今人則異是。瞀瞀然妄操鉛槧,胸中茫無抉擇。大都意在求名,甚或藉以射利。凡所臚列,多一時公卿貴人,下至圜匱販負之徒,亦得濫廁其間。一開卷,則陋句蕪詞,塵穢滿目,適足供識者訕笑而已,唾罵而已。
選家一旦受到名利、等級關系等非文學因素的干擾,其公平性就無法實施,選本也往往就變質淪為了選家追名逐利、攀附權貴的工具。二杜不滿這種功利的創作傾向,獨辟蹊徑,把創作導向“才調風情”,編輯《中晚唐詩叩彈集》。
參考文獻:
[1] [清]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M].北京市中國書店,1984.
[2][明]高棅.唐詩品匯[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M].南開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