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09-02
摘要:經濟一體化和貿易全球化不斷深化,中國農產品出口也不得不面對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農產品出口對任何國家又具有重大意義,因為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基礎性產業。我國從1978年開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農產品出口發展更是晚,因此需要借鑒歐美等國的吸納進經驗完善、甚至是重新構建自己的出口信貸制度,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 出口信貸 出口信貸擔保 出口信用保險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日趨完善,市場競爭不斷深化,競爭的壓力更有很多來自于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國的農業也沒能獨善其身于這種大環境,特別是農產品出口面臨的國際競爭更是殘酷。
隨著貿易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世界很多國家日益認識到商品出口對于本國的意義,特別是農產品出口不僅能賺取外匯,更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結構、甚至促進本國農業產業的升級;因此,一直以來,各農產品出口大國都在利用各種政策或者金融措施支持本國農產品出口。由于WTO一直致力于消除各種扭曲貿易的措施、維護公平貿易,現在世界上較為通行的支持措施有: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歷經近百年的發展,發達的歐美等國都建立了包括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在內的出口信貸制度,支持本國農產品等商品的出口。
一、概念簡介
出口信貸制度是對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三項措施的統稱。這三項措施發展的歷史、內容和作用各有不同。
(一)出口信貸
狹義的出口信貸是指,一國政府為了支持本國商品出口、解決企業因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時的融資困難,向企業直接提供優惠的貸款(包括低息和利息補貼等),最終加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可以分為買方出口信貸和賣方出口信貸。
這種支持措施產生的較早,對機構的各項要求也比較高,特別是資金實力;因為這種措施下即使是期限較短直接信貸,機構都要支出大量的現金,而且還不能影響機構的后續運轉。到目前為止,能提供這種服務的一般都是執行產業政策有政府出資設立的官方的出口信貸機構。中國設立有中國進出口銀行,但該機構從2006年才開始辦理農產品賣方出口信貸,發展不是很充分,經驗有待繼續豐富。
(二)出口信貸擔保
出口信貸擔保(Export Credit Guarantee)是指,為了促成交易,國家設立專門的信貸擔保機構,為本國出口商或商業銀行提供信貸風險擔保。出口信貸擔保是一種海外風險由國家擔保的一種保險制度,費用一般不高。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擔保制隨著出口信貸業務的不斷擴大而日益加強。
歷史上,出口信貸擔保也是有國家出資設立機構運營的。現今,農產品出口信貸擔保的明顯趨勢就是吸收純商業機構參與支持農產品出口,例如美國農產品出口公司(CCC)、還有專門的農業協會都有出口信貸擔保業務運營,只不過,商業的和政策的出口信貸擔保機構所擔保的范圍有所不同,一條根本的原則就是“重點不同,協力作用”。
(三)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Export Credit Insurance),又稱出口信貸保險是指,政府以國家財力提供保障,為國內企業在對外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中提供風險保障的一種政策性金融措施,最終保障出口商的外匯和信貸的安全回籠,其目的在與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本國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屬于非營利性的保險業務,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的一種間接調控手段和補充。
這是一種新型的出口支持金融措施,商業保險公司也開展了此項業務。全球貿易額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下實現的,有的國家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提供的各種出口信用保險保額甚至超過其本國當年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1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的完善
至今,我國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大規模額農產品出口促進項目,這與中國農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顯然是極不相稱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CCPIT)負責統籌全國的出口,其每年的農產品出口促進計劃預算為50萬美元,這樣的經費還不足臺灣地區預算的一半。直到2006年商務部才制定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地方各個農產品出口大省(市),都有自己的政策的支持,例如山東2006年9月28日頒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的意見》。中國進出口銀行從2006年4月才開始辦理農產品出口賣方信貸,這時距離中國進出口銀行成立已經十多年了。
這反映出,不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均已經認識到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性,具有發展農產品出口的愿望。但實際上政府出臺的規定也過于籠統,并不利于政府意圖的真正落實,特別是地方政府往往迫于資金壓力也會有礙這些政策的實施。
三、我國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的完善
各個農產品出口大國在出口補貼日益受到限制的情況的下,仍在通過出口信貸制度繼續對國內農業和農產品出口進行支持;但即使是出口信貸制度本身在多哈回合談判中也被要求逐步規制,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與實施時間表,因此出口制度在實施中一直在不停地的發展變化、總結經驗。我國應該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避免不必要的試錯和走彎路,直接一步到位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
(一)明確政府和商業機構的角色定位
西方農產品出口大國的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發展充分、比較完善,這無疑也是借鑒了初期出口信貸的發展的得失和利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政府和商業機構在農產品出口中的角色和作用
1.堅持政策性機構的基礎作用
目前中國設立有中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政策性出口信貸政策執行機構。這些政策性機構設立的初衷更多的是服務于中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的出口,到目前為止對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并不到位,顯得不夠專業。
鑒于這種情況我國政府應作出以下兩方面的努力:首先,拓展現有政策性出口信貸機構的業務范圍,適當突出農產品出口將服務在公司業務中的地位,例如,同時發展賣方出口信貸和買方出口信貸,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其次,借鑒美國等得先進經驗,設立專門農產品出口信貸機構或者項目;例如國家出資設立中國農產品出口公司,專注于農產品出口,集中精力研究和創新農產品出口支持措施。
2.逐步突出商業機構的輻射作用
政府農產品出口的扶持也是有限度的,長期執行下去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長遠來看,政府應該根據出口市場的不同風險等級,吸收、鼓勵商業機構參與農產品出口信貸項目,最終達到有效利用社會資金促進農產品出口。簡單來說就是,向成熟的、風險較小的外國市場出口農產品時,允許商業機構參與經營相關出口信貸項目,即是說減少商業機構的信貸風險以吸引其參與農產品出口支持項目;風險極大的、開拓新市場的農產品出口項目主要有政府承擔。
(二)構建完善的出口信貸制度
我國農產品出口信貸起步較晚,發展不充分,在充分借鑒西方成熟的經驗后,基本可以來個中國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的重建,一勞永逸的解決中國農產品出口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1.規范出口信貸
狹義的出口信貸一般指官方出口信貸,這種支持措施一般是給予企業直接的資金支持;同時,這種支持措施面臨的首要問題避免造成出口補貼。
首先,應該制定《中國進出口銀行法》和相關配套法律。以規格最高的立法形式明確官方出口信貸機構的性質與職能,從而保證該機構能能夠規范化、法制化的運營;此外,立法要避免“政策導向”、“執行政策”這樣的字眼進入法律,因為一旦將來被訴諸WTO,等于自己授人以把柄,巴西訴加拿大飛機補貼案給了我們明確的警示。
其次,保障資金來源。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3萬億,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正是這3萬億外匯儲備發揮效用的時候,有句經濟學經典表述:錢如進入流通的話只是一堆廢紙;政府通過政策或者法律安排一小部分外匯儲備專項用于支持農產品出口信貸,一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應——一是增加外匯收入,二是支持國內農業發展,三是增加農民受益。
最后,大力發展買方信貸。實踐證明,買方出口信貸相比較賣方出口信貸具有諸多優點;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買方出口信貸快速發展,超越賣方出口信貸,成為世界貿易中出口信貸的主要方式。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信貸起點較低,基本算是新建的制度,因此通過這次重建我們要爭取一步到位,利用最優的經驗,建立最優的制度,提供最優的服務,為農產品出口創建最優的環境。
2.完善出口信貸擔保
我國現有的農產品出口信貸擔保的問題如下:第一,商業機構參與度不夠;第二,現有出口信貸擔保機構業務設置有問題。完善該制度有以下幾方面需要做:
首先,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現在中國可以開展出口信貸擔保業務的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銀行三家機構,這三家機構都可以承辦的出口信貸擔保業務沒有細致的區分,這都會影響到出口信貸擔保的發展和相關出口政策的有效落實。明確三家機構對農產品出口信貸擔保提供的服務種類,結合我國的實際狀況,比較理想的模式是:中國進出口銀行經營的擔保業應以開拓新市場的出口商為服務對象,應為這類經營的不確定性較大、風險較高,應有實力相對較強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運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則限定在出口信用保險范圍內;各個機構間協力合作,使得出口信貸擔保制度的服務對象的范圍最大化,進而取得服務效果的最優化和服務質量的最高化。
其次,吸引商業機構參與。出口信貸擔保的本質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本為商品出口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出口信貸擔保機構大都有政府的背景,由政府出資設立,而這些機構的設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不利于國家財政負擔的減輕和避免國際補貼訴訟。因此,政府應當引進并鼓勵民間資本設立的純商業性的信貸擔保機構為農產品出口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高效利用社會閑置資本為農產品出口提供金融服務。第一。政府首先要出臺政策并初步制定基本規則,引導社會資本成立純商業性的信貸擔保機構。可以在東部經濟發達、民間資金充裕、部分地區先行試點,進行探索嘗試,第二,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增加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性出口信貸擔保機構要探索運營再擔保業務,支持商業性擔保機構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3.發展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本質與普通保險一樣——集中資金,分散風險。出口商在經營商品出口過程中,由于回收賬款存在一定的風險,出口商會為“回收賬款”投保,以盡可能的減少自身損失。我國為應對加入WTO后新的貿易局面,在2001年12月18日政府出資成立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但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仍屬于起步階段,這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立法。考察西方歐美發達國家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歷程,會發現都是按照先立法,后設立機構的程序運行,這樣做的優點在于保障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自建立之日其就能制度化、規范化的運營,減少企業內部運作的混亂而影響到業務的發展與開拓。但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運營走過了10個年頭,可是到今天為止,中國仍然沒有出臺或者計劃出臺規范出口信用保險的專項法律,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效率和業務的開展。針對上述問題,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立一定要借鑒上述經驗:第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的立法,特別是明確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運營機構、經營方式、保險對象、理賠方式等,保證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自建立之初就能有效方便客戶群,各個部門真正分工配合開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第二,中國信用保險公司作為執行政策性的金融機構,只有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其才有執行的依據,依據國際經驗,最好使用立法的形式,避免公司有執行政策的嫌疑而被起訴。
四、結論
農產品出口對我國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現在的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環境用逼迫我們發展和利用出口信貸支持農產品出口。我國應當結合自身農產品出口的優勢和不足,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建設的先進經驗,在明確政府和商業機構的角色的同時,發展官方出口信貸、完善出口信貸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的同時,允許商業金融機構開展此類業務,盡快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出口信貸制度。
參考文獻:
[1]梁堃,熊斌.英國出口信貸擔保署的運作方法及其法律問題[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09月第19,卷第5期,112~116
[2]郭金剛,師國敏.我國出口信貸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經濟師,2008年第3期 39、40
[3]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機背景的分析[J].夏合群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10月,第11卷第5期,52-59頁
[4]韓冰.日本農產品貿易的關注點[J].新農村商報,2010年7月28日第A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