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00-01
摘要:當前的課程改革使課堂的外延比較以前有了極大的延伸,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挑戰,并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以新的理念、新的視覺來探索語文課的教法,以合理的資源配置來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改 外延 資源配置 中學語文教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以來,傳統的語文教育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這種改革不僅僅是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日常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這種大變革的背景下,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理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當然,至關重要的是學習現代教育新觀念,實現知行統一。
一、中學課堂外延的新特點
中學的課堂教學,具有教育的外延擴大化的特點,而且這種特點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不僅得以不斷在質上強化,而且得以不斷在量上擴充。
(一)才智的添加
語文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把教學的本質定義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我們應該超越歷史上“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點,不僅在理論上有突破,而且在實踐中要不斷的進行實際操作和運用。同時,在教學中,要運用好教學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是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一項任務,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知識與才能起飛的場地。
(二)情理的結合
作為內化的教育,無疑是在“人”的教導基礎上的“人才”教育;作為外化的教育,必然是人才拓展性的教育。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變得順理成章,人才才能從中凸現,教育的社會功能也才會健康有序地呈現出來。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信息量大、優劣混雜、真與偽并存,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包容性、開放性、批判性的心靈會逼近真理,遠離浮躁而成才。課堂教育應該找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從長遠、全局與系統的角度,有效地利用與優化各種教育資源,構建出一個經濟、科學、高效的開發體系,包括課堂文化、課堂管理、課程體系等,最大限度地來實現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
(三)知行的統一
“知”包括了對規律的認識、認識什么、如何認識等層面的問題。人既要能改造主觀世界,又要能改造客觀世界。知行并舉,才是一種完整的生命行為。社會需要德能兼備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德無能,與道德規范、法律相抵觸,將比無德無能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如有的犯罪分子利用自己豐富的化學知識制造毒品,運用高超的電腦知識竊取國家機關的機密。而德與能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教育大環境與課堂小環境長期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是集合作用,是潛在作用,最終使人成長,外化為顯性作用體現在人的言行上。人類進入21世紀,人們從工業經濟社會逐步過度到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經濟社會需要更多更大的具有“知”、“行”結合的具有實踐能力的人。
二、中學課堂資源配置的新要求
資源配置這一概念,最初來源于經濟學,目的在于以較為合理的資源整合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后來這一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學的課堂教學也必須講求資源配置,并努力探求其合理化的程度,最終盡可能地使教學過程的完成接近教學的預期目的。
(一)觀念的高標準要求
語文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意識。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認為:學生的生活范圍有多寬,課程的范圍就有多大,課程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課程意識使課程資源拓展到學生生活的一切領域、一切空間。新的語文課標以生為本,以學為主,通過學生的一切生活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書本,通過課堂,生活即教育。現在的課程改革,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較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在觀念方面進行改變,以適應當前課改對我們提出的挑戰。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語文教師不能把語文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或教師教學的教材,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和。課程的這四個因素,決定了它是獨特的而且是永遠變化的,有多少個班級就有多少種課程。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整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課堂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教科書中學到的多。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的創造者和主體,共同參與課堂的開發。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語文老師不僅是忠實地實施計劃教案的過程,更是課程創新和開發的過程。當前的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改變其原有的、不合時宜的關于教學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由教書匠轉為科研型、創新型教師;由單一型教師轉為綜合型教師;由傳統教學方式轉為現代教學方式。
(二)素質的高標準要求
語文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融會貫通到教材的講授過程之中。從大綱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獨來獨往”式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手段,強調整體、忽視個性的教學觀,是無法實施教學的,僅有教師單方面的新思維,沒有學生的新思想,完成教學任務是不可能的。
新課程要求教師主動、創造性的發揮教材的空白優勢,語文課教材厚了幾倍,自讀量很大,教師不僅要考慮如何教,而且要考慮學生如何學,強調積累、感悟、熏陶、鼓勵學生主動去感知閱讀材料,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或是作家直接“對話”。新教材空間的自由度很大,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另外,教材無論如何更新,都已是舊的知識,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教師教育智慧的發揮,知識的不斷更新,對新教材的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才能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
(三)方式的高標準要求
課改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盡可能的保證教學方式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學方法多樣而靈活,并具有個性化和整體性的特征。比如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就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前,教師認為做練習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通過真實的體驗,設計復雜、開闊、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探究,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課堂上鼓勵學生“開口”說問題,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師要創造問題情景,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能提問、會提問,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總之,課程改革給我們的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挑戰。走進新課程,體驗新課程與新課程一同成長,以新的理念、新的視覺來重新審視課堂教育,組織優化教學結構、教學管理、教導方式和教學過程,進一步鉆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理念特點,使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領域里栽種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寧鴻斌.語文教學思考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 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吳效峰.新課程怎樣教[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5]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